![]()
地产财富会
行业新旧模式转换中,
一批地产大佬正在悄悄换活法,
不靠借钱续命,
而是靠经营造血。
2025-9-11
2025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分水岭”。
已发布2025年中报的TOP50上市房企,亏损者数量为33家,占比超过6成;今年上半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984.83亿元,亏损额较去年同期增加323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者的为36家,占比超过7成。
这表明,房地产行业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政策层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答题。深度调整中,比较积极的一面是,仍有一批房企却逆势跑出韧性曲线:
比如,龙湖营收同比增长25.4%,经营性收入占比达22.6%,贡献核心净利约40亿元;华润经营性收入也逆势增长2.5%,占比达21.7%;招商蛇口“开发+运营”双轮驱动成效初显……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行业思考的话题——
当增量市场见顶,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活得更好?
现金流是命
杠杆是病
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曾是房企扩张的“三板斧”,但也成为这一轮周期中不少企业爆雷的导火索。
债务压力仍是行业共性难题。
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年8月,共有20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或重整计划获批准,化债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
表:出险房企债务重组或重整获批情况
![]()
图源:中指研究院
过去几年,市场深度冲击,房企经营受到较大影响,自2020年起房企出现债务违约,其中2022 年更是密集爆发期,债务违约房企高达 44 家,截至目前全国共有77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
化债,成为绝大多数房企的当头大事。
但也有一批企业,早在行业狂欢期就预判到风险,主动“刹车”,率先转向稳健经营模式——
它们不再追求规模神话,而是拼现金流、聚焦债务结构优化。
在行业“缩表”浪潮中,龙湖是提前“踩刹车”,主动有序压降负债规模的房企之一。在今年上半年有息负债硬生生砍掉65个小目标,在手现金近450亿元,净负债率控制在51.2%,三道红线指标继续稳居绿档,融资成本更是降低至历年低点3.58%,长短债结构合理,短期债务占比仅15.1%。
华润也不弱,净有息负债率仅39.2%,融资成本2.79%,现金短债比1.95,稳得一批;保利同样表现优异,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2.89%,净负债率压到60%以下。
这些房企的共同点是——
财务自律安全,经营多元稳健,他们不依赖借新还旧,而是靠经营性业务“自我造血”,这才是这些房企能平稳穿越周期的关键。
业务重构
“第二曲线”真的来了?
开发业务对应的是增量市场,经营性业务才是存量时代的出路。
行业对“第二曲线”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今,一批企业已经跑通模式——
运营与服务业务不仅贡献收入,更成为利润稳压器。
·华润上半年经常性收入突破205亿,其中以商业为主的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营业额为121.1亿。
·龙湖2025年上半年运营及服务收入达132.7亿,创历史新高,占总营收22.6%,贡献核心净利润约40亿。
·保利发展上半年经营收入25.4亿,同比提升13%。
·包括招商蛇口,都是资产运营业务做得比较出色的,上半年该业务营收34.53亿。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
运营业务中,如商业板块华润万象生活、龙湖天街等,凭借高出租率和高毛利,成为现金牛。比如龙湖上半年运营业务毛利率高达77.7%。
轻资产服务如代建、物管,则进一步放大品牌与管理输出能力。比如,上半年保利物业实现营业收入83.92亿,归母净利润8.91亿,同比分别提升6.6%、5.3%,贡献持续加大。
资产管理覆盖长租公寓、产业办公、康养医疗等,抗周期性强,龙湖冠寓出租率稳定在95.6%;
一句话总结:
经营性业务正在成为利润“调节器”和风险“缓冲带”。它不像开发业务那样大起大落,而是持续、稳定、可预期。
这一点,在国际市场早有验证。
日本三井不动产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开发业务巨亏781亿日元,却凭借586亿日元的租赁利润扛过周期,最终成功转型为综合不动产运营商。
![]()
目前,国内如龙湖、华润等企业的经营性收入占比已突破20%,正向30%~50%的国际成熟水平靠拢。
可以说,未来,谁能把经营性收入做成主引擎,谁就能真正告别周期波动。
战略纵深
从“开发商”到“运营商”
如果说财务是生存的底线,业务是盈利的基石,那么战略——
才真正决定一家企业能走多远。
头部房企已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标签的新模式,其中龙湖涵盖基本盘、增长盘、创新盘的“三盘战略”尤为值得关注:
不是简单多元化,而是一场有节奏、有纵深的模式重构。
严格来说,龙湖的基本盘不是开发业务本身,而是五大航道业务共同贡献的正向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优化的债务结构。
2025年上半年,其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超20亿元,有息负债中银行融资占比87%,融资成本3.58%——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垫”。
龙湖的增长盘由运营+服务业务的四个航道构成——商业投资、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智慧营造。它们不仅是收入的贡献者,更是穿越周期的稳压器。
2025年上半年,这四个航道合计贡献收入132.7亿元,占比22.6%,核心利润约40亿元。
凭什么?
凭的是天街97%的出租率、冠寓95.6%的整体出租率、龙智造65%的同比增长——运营效率,才是增长的硬道理。
创新盘方面,龙湖正在做的,是跳出“地产思维”做生态。
2025年初推出集成各航道产品与服务的“龙湖”APP,打通购房、租房、商业、服务全场景,真正实现“一个龙湖”直达用户。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结合AI布局行业级应用,计划从内部试水转向对外输出——未来的龙湖,可能不止是一家房企,而是凭借“智创空间、智享服务”全新战略,开启全新发展模式。
同样,华润发力“大资管”、保利打造“新增长线”、招商蛇口加码“资产运营”,战略虽不同,路径虽各异,但逻辑一致:
从“开发卖房”转向“运营服务”,从“赚差价”到“赚久钱”。
所以,归根结底房地产不再是一场规模游戏,而是一场关于现金流、运营力和可持续性的长期竞赛。
从这些房企身上,行业现在谈得最多的新模式的核心特征其实已经清晰可见,在地产财富会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财务模式转变,从靠融资杠杆到靠经营现金流驱动,当前,稳住现金流,保障现金流安全远比规模重要;
第二是收入结构优化,存量市场住开业务越来越难做,但经营性业务却是一个优质且可持续的增长点,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正成为利润压舱石;
第三是能力体系重构,以前靠风口吃饭,未来靠能力吃饭,野蛮生长年代的容易钱谁都会赚,但新的行业环境下,房企最重要的一场必修课是——从“拿地—销售”的单一能力,转向“投—建—管—退”的全周期运营能力,这才是未来吃饭、赚钱的真正利器。
2025年,是中国房地产真正进入存量时代的元年。政策定调、市场出清、企业转型,一切都在加速推进。
旧模式正在崩塌,新模式尚未完全确立。真正完成债务结构转换、实现经营性收入为主的企业,仍是少数。
但可以确定的是——
未来能活下来的房企,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但一定是财务最稳、运营最强、模式最可持续的,最能提前预判并做出适应性调整的房企。
它们或许会成为中国的“三井”,或许会成为中国的“住友”,但更重要的是——
它们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才是房地产企业该有的样子。
这场转型远未结束,但方向已经清晰。
这一次,没有侥幸,只有选择。
更多地产财富会干货,请点击以下链接
十年“封箱”后,谁在重启星河湾板块传奇?
这可能是北京今年实景呈现的天花板级项目了
“卷王”越秀,用好的交付影响城市进化
“大数据造房”来了,房地产也玩上跨界?
破局者远洋:从工厂化造房到精细化操盘,一场轻资产赛道的降维打击
华曦传奇,百日收官!电建这个盘,让同行直呼“不讲武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