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师没回微信,这位爸爸举报班主任!质疑家委会,上告学校,刚开学广州一位家长就‘火’了。
看完那条热搜,我心里不是滋味。
火的不是孩子,是爸爸。可真正受伤的,却是那个才上一年级的小男孩。
开学第三天,班里拍合影。全班穿校服,就他穿了件白T恤。照片发到群里,他站在最后一排,头低着,手攥着书包带。
爸爸炸了。
更狠的在后头——他整理了四条举报材料,直送教育局:家委会谁选的?没投票!信息传达滞后,指责班主任能力不行!拒绝加微信,态度傲慢!说孩子被排除合影,伤害心理!
条条列得清清楚楚,字字句句都是“理”。
网上一堆人叫好:“终于有人敢站出来!”“家委会早该整顿了!”“老师也不能高高在上!”
可没人问一句:这孩子以后怎么办?
你举报成功了,老师被批评了,家委会重选了。可第二天,孩子走进教室,发现没人跟他说话。课间分组游戏,他站在圈外,没人喊他。
这种情况我孩子学校另一个班级出现过,那个家长的孩子有点调皮,上课影响到其他孩子,老师管教。家长不高兴,说老师针对他家的孩子,投诉老师,经常在班级群里吵,把老师整崩溃了。
结果没人跟他孩子玩,老师们也不敢管他家的孩子。
真有家长觉得,只要自己“赢了”,孩子就安全了?可学校是小社会,孩子是敏感的。当一个家庭成了“麻烦户”,老师哪怕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同学哪怕不懂是非,也会看风向:“他爸那么凶,别惹他。”
你争的是规则,他们看到的是“冲突”。你追求的是公平,孩子承受的是孤立。
别跟我说“孩子不能太脆弱”。六岁的孩子,哪懂什么叫“程序正义”?他只知道,那天全班都上台拍照,就他被留下。他只知道,爸爸吵完架后,老师再也不叫他回答问题了。
再说说穿校服这事。全国小学基本都有规定:开学、升旗、集体活动必须穿校服。这是培养集体意识,不是搞形式主义。
衣服没干、忘带了,能理解,为何那家长不想想,其他学生都能穿校服,为何他儿子衣服没干没穿?自己对孩子的事真正上心了吗?
事情已经发生了,孩子没拍情绪不好,家长心疼能理解。但解决办法是——家长主动联系老师,说一句:“老师不好意思,今天衣服没干透,明天一定穿。”
而不是等拍完照,再回头质问“为什么区别对待”。
你让孩子守规矩,自己却用最不守规矩的方式闹事。这算什么教育?
家委会确实有问题。有些成了“关系户俱乐部”,有些账目不清,有些收钱像收税。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掀桌子,还是坐下来谈?
去年杭州有个妈妈,发现班里收“空调维护费”,她没骂,没举报。先查教育局文件,确认违规,再联合几个家长私下跟老师沟通:“咱们支持班级建设,但能不能更透明一点?”结果呢?费用退了,学校还出了新规。
她没上热搜,没人叫她“英雄”。但她真的改变了问题,也没让孩子背锅。
现在太多家长,一有点事就“战斗模式”拉满:老师回微信慢了=不重视我家!孩子没当班长=肯定被针对!作业批改潦草=职业素养差!
可教育不是战场。孩子也不是你的代言人。
你冲出去“维权”,以为在保护他,其实可能正在教会他: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攻击,不是沟通。
那个没拍上合影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场举报。而是一句:“宝贝,今天没穿校服没关系,以后记住上学要穿校服,遵守校规。”
比起让老师道歉,他更怕被同学孤立。比起赢一场争执,他更想有个能安心笑出声的教室。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的深远,不是替他扫平所有路障,而是教会他——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依然走得稳,笑得出来。
有些事,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真不必那么较真。只要不伤身、不伤格,那些小小的“不公平”,反而是孩子成长的养分。
你要他学会的,不是告状,而是化解;不是指责,而是共处;不是赢,而是活得自在。
那位爸爸还在等教育局的回复。可他的儿子,已经连续三天放学时,低着头,一个人走在队伍最后。
你看,大人世界的“胜利”,有时候,真的会压弯孩子的脊背。
别让我们的“正义感”,成了孩子童年里,最重的一块石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