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刘君校长对“摧毁式教育”特别警惕:摧毁意味着,经过教育,成功地让孩子不爱读书。上了体育课,成功地让孩子不爱运动。他问老师们,你们当年上学时,当老师宣传“今天不训练”时,你们是不是很快乐,哇,不用训练啦!——这就是问题,你们把训练当成痛苦的事。
说实话,在访问“把体育当第一学科”的重庆珊瑚鲁能小学和刘君校长之前,一直憋着个问题,准备抛给刘校长:分数决定升学的指挥棒下,体育到底有什么用?
体育在其他学校多只是一个常被挤占的、边缘性的副科,但在这所小学,却是绝对的主科、第一学科。孩子每天奔跑两小时,学校三分之二面积都成了“运动场”,足球“班超”联赛由甲、乙级和午间超级联赛组成,贯穿整个学期全员参与,学生每天必须有比赛机会,哪怕是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6门3人制挑战赛”等低对抗项目中获得成就感。每天1次小课间乒乓赛(10分钟/次),每天N次碎片化校长杯挑战赛,学校把原有30分钟大课间扩展至60分钟,每周4次大课间, 1次校园马拉松(30分钟/次),每周5节体育活动课(40分钟/节),形成“课堂+课间+社团”的全天运动链,布置1小时户外家庭作业,通过钉钉打卡监督,形成从“少数人竞技”到“全员育人”的突破。
对不起,看到这些写在报道中的数字时,首先涌现在我眼前的不是孩子沉浸在体育运动中的快乐表情,而是一个家长视角“功利而残酷”的问题:花这么多时间在对升学没什么帮助的体育运动上,有什么用呢?孩子可以在体育中尽量地享受快乐,然后呢?
这让我想起一条新闻后的留言,当一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某个学校的快乐教育实践后,孩子和家长欢快的笑容,评论区却完成是另外一种场景:家里没矿的,相信快乐教育你就输了。别人家孩子快乐就行了,快乐教育嘛,别的家长更快乐。其他家长说,太好了,少了竞争者。快乐最重要,好一碗毒鸡汤。现在笑,未来哭。——这些评论代表着赤裸且残酷的现实,我是准备拿这些问题去问刘君校长的。体育让孩子健康,让教育充满快乐,然后呢?
本以为这个“尖锐”的问题会难倒校长,可几次面对刘校长,别说“挑战”,甚至连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机会都没有。面对热情的校长,快乐的孩子,欢腾的操场,对体育给孩子带来的转变赞不绝口的家长,这个问题实在问不出口。在体育让师生焕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面前,这个问题真的很low!
如果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就不会问出“体育有什么用”这样充满应试焦虑、反孩子成长天性的问题,把体育架到接受“升学数据”审视的工具层面去考量。——孩子会问“体育有什么用”吗?不会,爱玩、爱运动、爱体育是孩子的天性,健康的体魄是人的本能追求,只有脑子里充满“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成年人,规驯孩子的视角,将分数凌驾于一切之上,才会纠缠、纠结于“体育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呢?我在《反对双休的家长,到医院精神科看看吧》一文写到过,哪怕只在走廊上待个半天,看看那些在压力下抑郁、崩溃、无光的眼神,看看那些让人窒息的病例,那种对孩子学习的“高压支配感”“无限施压感”“失控焦虑感”,可能就会弱化很多。无限的焦虑和施压,让孩子还没有开始真正起跑,就伤在、病在、倒在了起跑线上。
刘君校长说,一个孩子不喜欢体育,身体不健康,学习成绩再好也没用。——这话听似普通,甚至有点像“大道理”,但读了“医院精神科挤满了厌学的孩子”之类的深度调查,就知道它的不普通了。足球非球,是教育,人人可踢球、人人会踢球、人人爱踢球、踢球中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热爱运动,运动并快乐着。爱笑的孩子运气不会差,爱运动爱体育的不会轻易倒下。身体第一,健康第一,快乐第一,如果非要逼问体育的“有用性”,这就是最大的“用”。
实际上,天生我材必有用,体育不只是体育,体育绝非“四肢发达”,在这所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野蛮的体魄促进着文明的精神,好身体也带来了好成绩,文化成绩全区名列前茅,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到这里。
以孩子为中心的视角,贯穿在每一个细节。比如在看待“体育会带来伤痛风险”的问题上,成年人的视角是,算了,还是少运动,别磕着摔着了,万一出问题了,学校也担不起责任。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他们会因为怕摔而不踢球吗?摔了一两次会从此远离体育吗?不会。刘君校长正是站在孩子角度去处置运动安全问题的,通过高质量和高安全等级标准的器材“兜底”,开放器材充分让学生亲近和热爱体育,并设置了专门的伤痛处置室应急。藏在温室里的树苗怎么经历风险考验?有些学校害怕运动风险甚至不让学生去操场,取消有安全隐患的项目,把本来活泼好动的孩子焊在座位上,圈养在教室里,实在太自私。
刘君校长对体育老师讲的一段话,特别触动我。他对“摧毁式教育”特别警惕:摧毁意味着,经过教育,成功地让孩子不爱读书。上了体育课,成功地让孩子不爱运动。他问老师们,你们当年上学时,当老师宣传“今天不训练”时,你们是不是很快乐,哇,不用训练啦!——这就是问题,你们把训练当成痛苦的事。体育老师们当年学习体育的过程感受到的都是痛苦,怎能教孩子寻找体育的快乐?他鼓励老师们放弃那套“简单粗暴磨练意志”的痛苦教学法,打破既有规则,创造多元比赛,让孩子们在比赛中获得快乐。无比赛,不体育,无快乐,不体育,每个孩子每天都有一场比赛,这让所有孩子都特别喜欢学校,让学生来了就想运动的体育归属感。他的体育实践与理念,得到了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的充分认同,入选了“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89.7%,远高于各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不仅近视率和肥胖率很低,文化科目成绩也位于南岸区前茅。过去常感冒生病的孩子爱上体育后很少生病了,每个学科都寻找着与体育的契合点,陶艺课每个孩子都会做出自己的代表作,每个孩子每个学期都要学做几道菜,家长们从“怕影响学习”到主动参与赛事协助,乃至和孩子一起完成“体育家庭作业”。——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刘校长娓娓道来,那个准备好的、自以为“尖锐”的问题,一直没有问出来。因为在这里听到的、看到的,答案那么明了!
体育有什么用?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代表着一种“把体育当工具”的低层次认知。阿伯特说,“教育”是不能用其他符号定义的东西,教育除了它自身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实用的理由让你来接受教育,教育本身是好的,旨在教育aims for education,而非教育之旨aims of education。教育如此,体育也是如此!一个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身体与人格,以体树人,在这所学校看到的,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的新书《时评中国精选集:时评与思辨写作》,就是一种推动形成思辨习惯的写作实践。本书精选了“时评中国”系列前5本最精华的部分,对2021年以来各卷的高考作文题进行了思辨分析,并提供了素材积累、阅读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写作技巧方面的系统讲解。相比前几辑,增加了“案例与方法”,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度点评,为思辨训练提供贴近现实的鲜活案例。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只是缺乏深度思辨罢了,用你的思辨分析去贡献“高水位的理所当然”。当当网刚上架我的亲签版,欢迎加入我的思辨写作共同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