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学生为孩子演示木刻印刷技艺山西大学供图
山西大学学生对云冈石窟进行三维建模 山西大学供图
今年暑假,三晋大地上,山西大学8门通识游学课程同步开展。学生们行走在长城烽燧上、盐湖畦田旁,从探访《山海经》秘境到了解红色木刻,山河有声、历史可触。
“这不仅是学生的暑期实践,更是学校对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度探索。”山西大学教务处处长宋鹏说。不同于传统课堂,此次游学课程打破校园围墙,在多学科视角碰撞中,让知识落地生根。
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2025年,该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增至8门,涵盖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为让课程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山西大学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组织与资源整合体系。空间布局上建立了“校本部(理论奠基)—实践基地(技能淬炼)—文化现场(认知升华)”三级空间链,把山西丰富的文化、生态、红色资源转化为校外课堂。以“从边墙到世界遗产:山西长城文明解码”课程为例,校本部阶段先通过历史、建筑相关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长城研究的基础框架;随后带领学生前往山西长城边塞现场,在实践基地接受实地调研培训;最终在长城烽燧等文化现场,完成认知的升华。
在师资配备上,学校推行“双导师现场教学法”,每门课都配备学术导师与行业专家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传统文化与多维创新艺术表达——解读《山海经》中的山西神话”课程,学术导师负责从文化理论层面解析《山海经》与山西神话的关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则现场指导学生,用传统艺术形式演绎神话故事。
同时,学校还搭建起“校—地—企—民”合作机制,组建由外聘教师、研究生、各地专家为团队的授课组,通过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建立联系,对接博物馆、非遗工坊、乡村合作社等,确保每条线路具备足够的学术深度、每个参访点有充分代表性。如在“踏迹乡土:地域文化解码与乡村振兴探索”课程中,学校联合当地乡村合作社,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同时邀请专家解读地域文化,为课程提供专业支撑。
“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我们会提前提供参访点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法律基础知识,降低学习门槛。同学们带着疑问参与参访后,再通过现场提问、小组汇报、总结心得体会等方式,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云州法润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游学”指导老师薛汶轩介绍。
景区与实践点也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丰富的体验项目,配合课程开展。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实验室为“探秘七彩盐湖”相关课程提供了场地与设备支持。工作人员指导学生采集盐湖水样本,协助学生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样本,还安排专业人员为学生讲解盐湖生态保护的技术与成果。“山西红色抗战木刻之旅”课程中,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负责人王松苗结合当天的实地探访,为学生讲述革命时期的艺术创作故事,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当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讨论,让学生在红色旧址感受历史的厚重。
跨专业融合是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的另一特色。指导老师有意将不同专业学员编入一组,促使学生以非专业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领域。“山西传统造像”课程在筹备阶段,由3位老师从不同维度为游学活动提供启发性指导,美术专业学员聚焦造像的技法演变与艺术风格解析;考古专业的学员则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探究其出土环境、建造背景及历史沿革;统计专业学员发挥数据处理优势,对鸟尊、象尊等文物进行系统数据化整理与分析……各学科视角交织,为游学注入多元创新活力。
对学生而言,这次游学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与独特体验。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的李政韬在“晋脉代码:山西文化计算之美探寻”课程的小组研讨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出古建的年代变迁图谱。“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山西古建文化结合,我不仅加深了对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理解,还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李政韬说。
“游学不是打卡式参观,而是带着问号行走。我们希望让每一处游学地点成为教室,带领学生在问题发现、理论解析、技术验证中,形成动态交叉的知识谱系。”一位指导老师总结。
张小敏 (山西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要让大学生暑期实践出成效,实现实践点、院校、学生三方共赢,需从多方面精准发力。首先,院校要做好前期规划与资源整合,深入调研区域特色资源,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设计实践课程,避免课程与实际脱节。像山西大学结合山西的文化、生态资源,打造的多领域游学课程,同时构建“校—地—企—民”合作机制,为课程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院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师资配备体系,让学术导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授课,既能保证课程的学术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实践点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根据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践项目,而非简单地打卡、参观。同时,实践点可借助学生实践活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比如通过学生的调研成果、创意作品,为景区的宣传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院校与实践点可共同设计问题导向的任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升能力,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景区获得发展助力,最终达成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2025年9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游学不是打卡式参观而是带着问号行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