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向手工艺人了解黎族蜡染技艺陈关超 摄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的“海韵非遗·三亚创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8月初正式启动。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前往三亚市的群众艺术馆、南山寺、崖州区盐灶村及吖啦咪苗寨等地,围绕“三亚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一主题,展开系统调研。10多天时间里,团队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采集文字资料和图片,收获颇丰。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通过与非遗部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三亚海洋非遗项目的现状,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奠定基础。
南山寺是三亚规模比较大的文化景区,实践团队围绕“素食烹制技艺”和“鉴真东渡”两大主题进行调研。学生与南山素食制作技艺传人蓝彩伦进行了交流座谈,记录工艺流程。其间,蓝彩伦还展示了其独特的烹饪技巧。
“这次调查,我们体验了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南山寺文化景区的独特魅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副院长邓琼飞说。实践团队还挖掘整理了“鉴真东渡信俗”在当地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故事、祭祀活动和艺术作品等。
并非所有的调研都一帆风顺。实践团队在探访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时发现,传承人留存的资料非常少,也不能系统地说明技艺的起源、流变过程和特色。比如一些流传已久、受众广泛的传统美食,学生们会深入后厨,详细记录传承人做菜的每一个步骤。队员分组记录了工序中的配料比例、温度节点以及味觉评价,这些珍贵资料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
在盐灶村探访制盐技艺时,实践团队拜访了年逾七旬的老盐工林阿公。他热情展示了与制盐有关的老照片和工具,详细还原了“纳潮—滤卤—煮盐”的古法制盐过程。“过去制盐极为艰辛,首先需引海水入盐田,待其蒸发后留下卤水;接着用传统方法滤去杂质;最后将卤水倒入铁锅,以文火慢煮,方能得到八斤熟盐。”林阿公介绍。
实践团队围坐一旁,聆听林阿公传授的火候口诀和称量配料比例,为能够亲身见证这一工艺而感到荣幸,更希望通过记录,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传统技艺。
在吖啦咪苗寨蜡染传习馆,传承人马庐慧静坐于靛缸旁,10余名苗族儿童围成一圈,手持铜刀轻蘸蜂蜡,在白布上细心勾勒纹样。队员们则站在孩子身后,认真观摩、记录蜡刀的角度、靛液的温度。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始终秉持“每日一整理、每晚一研讨”的原则,举行多次内部学术沙龙,并完成了3篇调研札记,同时持续推进田野资料转化为教学案例、科研论文及社会服务。
邓琼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副院长)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学生们了解了三亚非遗悠久的历史。这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这期间,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性格的采访对象,有的沟通起来比较容易,有的则充满挑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与不同人打交道的技巧,得到对方的信任,取得翔实生动的材料。
长期以来,三亚很多非遗项目深藏民间,由于缺乏系统保护和挖掘而面临失传。提升民间艺人的传承、保护、参与意识,是三亚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文旅部门也要继续加大非遗普查、抢救力度,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线路,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
2025年9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把体验、记录转化为教学案例和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