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胜利结束后,志愿军本该召开总结大会,对战役中表现优异的人给予嘉奖。
可是第九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却第一时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把军队当中的两名营级干部揪出来,二话不说,下令将这两人枪毙。
任凭其他人如何劝说,任凭这两人如何求饶,他都不为所动。
为什么在急需人员支持作战的节骨眼上,宋时轮会枪毙自己人?长津湖战役还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
提到长津湖战役,相信很多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脑子里都会第一时间浮现出两个字,惨烈。
这个惨烈,倒不是说敌我双方的交战过程有多么激烈。
即使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交战程度比长津湖战役激烈许多倍的战役依旧存在,而且数量还不少。
这里所说的惨烈,指的是我军的非战斗性减员。
在战场上,除了两支部队正面对抗所产生的人员伤亡之外,因为一些战略战术实施的需要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就算作非战斗性减员。
长津湖战役中,非战斗性减员的比例甚至达到了1/3以上。
严寒的天气,结冰的长津湖湖面,美国大炮和空军部队疯狂的扫射,都险些让志愿军寸步难行。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志愿军能够赢下长津湖战役,对于全军都是一次士气的提振。
因此这场战役意义重大,志愿军司令部都对参战部队表示了赞赏。
可是作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第九兵团的总司令宋时轮却对部队中一些人的表现并不满意。
他召开大会,从一线部队中点出了两名营级干部,命令马上对这两人实施枪决。
听到这话,不仅两名当事人吓白了脸,其他志愿军战士也差点儿坐不住。
他们来到宋时轮的面前,为这两个人求情。
理由倒不是大家关系好交情深,而是因为现在的志愿军部队经不起不必要的人员损失。
本来敌我双方在装备上的差距就大,志愿军战士虽然能够凭借强大的军事素质和意志力,弥补一些机械化带来的缺陷。
但毕竟战争是需要人来打的,人才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资源。
敌人没有把这两名营级干部打倒,自己人反倒要枪毙他们,而且又是在战争激烈进行的节骨眼上,宋时轮的这个命令恐怕很难让人理解。
他并不是个刚愎自用的将领,日常指挥工作中很能听得进正确的意见。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说一不二,不允许任何人求情。
原因很简单,两名即将被枪毙的营级干部触犯到了他的底线,也触犯到了整个中国军队的底线。
把时间线拉回长津湖战役,他们两人的表现堪称战犯级别。
当时美军相当嚣张,一路叫嚣着要把志愿军彻底打倒,高高兴兴回家过圣诞。
志愿军肯定不能让他们得逞,但是正面对抗又实在并非我军的优势,还得想办法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才行。
为了能够在装备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我军决定在长津湖一带提前设伏。
埋伏并不等于简单的隐藏自己的身形,志愿军战士必须做到在冰天雪地中纹丝不动,在寒风肆虐中咬紧牙关。
就算他们的双脚被冻麻,耳朵被冻掉,就算他们只剩一口气,都必须死死咬住。
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几乎无法对当时的志愿军先辈的处境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严寒,没有经历过无限接近于绝望的处境。
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里,他们穿着单薄的军装,身上盖着一层普普通通的棉布,把自己藏在雪堆当中。
他们的双手裸露,握着枪把,保持着准备射击的姿势,可手指已经被冻到如同冰棍。
他们在身体迅速升温的情况下,甚至产生了温度回升的错觉。
那并不是真正的温暖,而是死神下达的最后警钟,在短暂的回温错觉之后,他们的生命力会快速流失,呼吸也会停止。
站在联合国军的视角上看,他们拿着望远镜,往远方的湖面上观察,见到的只有风平浪静的冰层和雪堆。
所以他们第一时间确定,前方没有危险,大部队可以放放心心的往前进。
只要突破志愿军的防线,美国就能咬住志愿军的有生力量,到时候,提前回家过圣诞就会成真。
然而等他们兴致勃勃的冲过去时,看到的不再是风平浪静的环境,而是一丛又一丛站起来的志愿军。
冲锋的号角一旦吹响,志愿军便不会再隐藏自己的锋芒。
第一批战士牺牲在敌人的枪炮之下,第二批战士马上填补。
生命在此刻好像变得不再重要,因为有比生命更为闪耀的东西在他们的心中存在。
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志愿军的突然出现,完全让他们始料未及。
他们甚至想不明白,这批人到底是不是神兵天将,又或者代表着耶稣给他们的惩罚。
他们不知道志愿军从哪里出现,也不知道志愿军藏在何处,更不知道这场仗会打成怎样可怕的场景。
前线冲锋的同时,还有一群战士,如同雕塑一样,永远留在了冰天雪地当中。
这就是著名的冰雕连的故事,讲起来豪情万丈,但细细回想,却又只觉得痛彻心扉。
长津湖战役改变了很多事情,经此一役,联合国军不敢再奢望速战速决,更不敢再对中国掉以轻心。
斯大林原本还保持着大体观望的态度,但在见识到志愿军破釜沉舟的决心之后,他才加大了对朝鲜的援助力度。
虽然很少有学者将长津湖战役视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转折点,但对于双方的心态来说,这场战役真的与转折点没有太多差别。
从结果来看,志愿军以少胜多创造了一场战场奇迹,绝对是值得称颂的。
而且对于长津湖战役我军胜利的结论,也并没有人提出质疑。
可即便如此,宋时轮还是要迫不及待地处理两名营级干部,因为这两个人,导致我军没能实现全歼美国前锋部队的目标。
他们在战场上萌生退意,甚至想要临阵脱逃,这个举动毫无疑问会让军心动摇,也会造成防线上的一大缺口。
而美国军队正好趁着这一时机,在空军的配合之下撕开缺口,突破我军的防线。
若非如此,长津湖战役的战果只怕会更加伟大。
临阵脱逃,动摇军心,这是部队当中的大忌,尤其是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当逃兵的行为和当叛徒没什么两样。
如果不能及时且有力的处置那两名带头逃脱的营级干部,那么在以后更危险的战役中,可能还会有人效仿。
志愿军从宏观上来看是伟大的,但是从微观上来解读,人性经不起考验。
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保证整支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宋时轮必须要快刀斩乱麻。
别说那只是两名营级干部,就算是师团级干部,他也照枪毙不误。
其他战士求情,为的是在以后守阵地的过程中,能够多两名助力。
但宋时轮看得清楚,就算留下他们,这两个贪生怕死之辈也很难成为助力,只会成为拖累。
如果不收拾他们,那他对不起牺牲的杨根思,对不起留在雪地里的冰雕连,对不起倒下的战友。
宋时轮的果断决策和命令,恰恰体现了我军军纪的严肃,这也是我军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参考资料:
1、长津湖战役——《档案与社会》2023年第5期21-26,共6页
2、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之战——《党史纵横》2022年第11期29-31,共3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