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临港双子塔的文章,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说这个方案是贝聿铭大师的遗作,原本是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市设计的。
但因为市长并没有采纳这个设计,因此该方案一直被搁置。30年后,该方案高度调整之后,就在上海的临港建了起来。
后来我又陆续了解到了另外一些建筑大师的”遗作“,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聊聊为什么市面上会有那么多的“建筑大师遗作”?
02
同期项目多
在所有的建筑大师中,扎哈·哈迪德的遗作可能是最多的。 2016年去世后,世界各地有多个项目被称为她的"遗作"。
其中在国内就有北京的丽泽SOHO、长沙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的大兴国际机场等。
这些项目中有些可能是扎哈本人亲自操刀,有些可能只是她事务所设计,但因为都是以公司名义接的项目,所以都归结为扎哈作品。
而 作为全球著名的事务所,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成立于1979年,这些年在44个国家完成了950个项目,目前员工人数有400人,所以一年少说也得做几十个项目吧。
但大型建筑项目从概念设计到竣工,时间跨度常常需要很多年,所以导致很多项目在建筑师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完成。
比如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北京丽泽SOHO2015年开工,但到2019年才完工,而扎哈是在2016年去世,所以竣工时被称为“遗作”,也没什么毛病。而同期可能有几十个项目,理论上说都可以被称为“遗作”。
再比如西班牙著名的圣家堂,从1883年始建造,至今仍在施工中,时间跨度超过100年。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 安东尼·高迪的“遗作”,因为最初就是他设计的。
所以大师遗作多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目周期长,建筑师同期接的项目多,但建筑师却中道陨落了。
03
子承父业
像扎哈那样遗作满天飞的现象,在建筑界其实算特例。但是每个建筑大师都有遗作,却是普遍现象。
在建筑圈有一种”子承父业“的现象,而这样的遗作不管是感情上,还是真实性上,让外界更能接受一些。
我们耳熟能详的贝聿铭大师,去世之后,其子贝建中、贝礼中就继承了父亲的事务所并完成其遗志。
其实大师们的子女一直以来也都是在父辈的理念下做设计,所以对于大师的设计手法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也有助于未竟项目更好的落地。
比如说赖特父子三代均从事建筑,孙辈仍延续“有机建筑”理念。
沙里宁父子(艾里尔与艾罗)分别以赫尔辛基火车站与TWA航站楼成为两代标志。
像这样的大师遗作多,主要原因就是家族传承。而 这种建筑传承使得大师精神得以延续,遗作概念也被强化。
建筑行业在之前的几十年蓬勃向上,所以建筑大师的子女们也愿意子承父业。
而现在越来越不景气,也已经有些大师的子女开始”离经叛道“,另谋出路了。
04
商业炒作
建筑大师的称号,在 建 筑领域具有巨大的号召力,而 “大师遗作”作为文化资本,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业主 和媒体将“遗作”标签视为提升项目艺术价值与市场关注的工具。
比如迪拜的Opus 酒店,就以“扎哈遗作” 自居,就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热度。
据媒体报道,扎哈于 2 007 年就提出了该项目 的设计概念,但Opus 酒店一直到 2 020 年才完工。在去世前9年就完成了设计,却在大师去世后4年才完成,这多少有些擦边的嫌疑。
公众对于“未完成杰作”存在天然的共情,这是一种悲剧美学。比如说画家梵高生前穷困潦倒,创作的作品无人问津,而等他死后,画作却成了香饽饽。
梵高1890年创作的 《加歇医生肖像》,1990年5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时以 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所以建筑 大师遗作多,还有一个原因是:业主利用大师离世的悲情,引发公众对“最后作品”的集体追忆,从而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05
结束语
建筑师之所以被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建筑常被视为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建筑师常被赋予“艺术家”身份。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如米开朗基罗到现代主义的柯布西耶,一直都是如此。
而市面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大师遗作,可能是因为建筑师同期的作品多,也可能是业主对建筑大师商业价值的再一次”消费“,还可能是 公众通过大师遗作寄托哀思。
大师遗作虽好,但请不要过度消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