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我们穿行于由光滑、笔直、沉默如谜的玻璃幕墙构成的峡谷中,步履匆匆,目不旁视,内心毫无波澜,我们似乎早已接受了这种“无聊”作为现代的代名词。
但为何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饥饿感?英国设计鬼才托马斯·赫斯维克在他振聋发聩的作品《人本主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设指南》中,精准地捕捉并诊断了这种“头脑的饥饿”。
![]()
氛围感到底是什么?赫斯维克给出了令人惊艳的解释,是一系列微妙的情绪波动,让人感到有趣,并且它具有慷慨的精神。
但他还发现,建筑师会认为“无聊”的建筑是美观的。他认为,现代建筑教育鼓励的不是创造力,而是盲目从众。本应慷慨地给予,但事实是用无聊在洗脑。要追溯“无聊”的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深处——那片本应孕育创造力的摇篮,却常常走向其反面的某种建筑教育体制。
一、诊断
赫斯维克的书与其说是一本建筑评论,不如说是一份来自顶尖“匠造者”的世界建筑设计指南。他首先扮演了一位冷静的医生,诊断出我们时代建筑环境的流行病——一种由“过于扁平、过于笔直、过于锃亮、过于匿名”所构成的“无聊综合征”。
他用“每年因撞上玻璃幕墙而死亡的1亿到10亿只鸟”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为这种冰冷的“平淡”写下注脚。鸟儿付出了生命,而我们的情感与精神,又何尝不是日复一日地穿行于这些沉默的巨石之间?
赫斯维克的核心论点极具颠覆性:“情感是一种功能”。我们走在大街上,产生的数十种情绪会叠加在一起,这些情绪远比我们理性认识到的更为重要。
一座建筑的功能,远不止遮风挡雨的“实用性”和结构稳定的“坚固性”,更在于它能否激发我们内心的“美感”(Venus),能否与我们对话,提供慷慨、趣味和故事。当我们的建筑环境失语,这便是一种大规模的功能失灵。
二、 溯源
这种现象从何而来?赫斯维克将矛头指向了建筑行业本身,但病灶其实深植于更早的阶段——建筑师的养成器皿中。建筑教育,这个本应是创造力温床的地方,却在不自觉中完成了一场系统性的“去人化”规训,为平庸的诞生设定了“出厂参数”。
首先,是“评图系统”的异化,它鼓励的不是创造,而是表演。评图,作为建筑教育的核心,在现实中常常异化为一场令人痛苦的权力展演。学生们很快学会,一个平庸的设计,若配上一套晦涩时髦的理论说辞,远比一个优秀但“沉默”的设计更容易过关。这种教育鼓励的不是“做出好建筑”,而是“解释出好建筑”。这种对语言的过度依赖,正是哈尔彭研究中所指出的“盲目从众”——一种为了在系统内获得“合法性”而进行的创造力献祭。
其次,是“纸上建筑”的真空管,导致了与真实世界的致命脱节。为了“解放”创造力,建筑教育常常剥离预算、结构、材料等真实世界的限制。学生习惯了作为项目的主宰。这培养了一种傲慢,认为建筑师的工作是“教育”公众,而非“服务”公众。当建筑脱离了建造的逻辑和日常的实用,它必然会忽视使用者的真实感受——温度、触感、尺度、氛围,这些赫斯维克所珍视的“人本”特质,在炫目的效果图面前变得无足轻重。这正是为何那么多建筑师会认为“无聊的建筑是美观的”,因为他们的评判标准,已与大众的情感需求完全脱钩。
最后,是“明星建筑师”的偶像崇拜,以模仿扼杀了原创。建筑教育常常不自觉地强化了对少数“大师”符号的崇拜。学生的设计过程,不是从问题到答案的艰苦探索,而是“如何用某个大师的风格来做一个项目”的转译练习。这种以模仿为捷径的“创造”,生产出的只可能是大量二手的、缺乏灵魂的“习作”。
三、药方
如果说僵化的某种教育体制是病灶,那么赫斯维克的《人本主义》就是一剂对症的猛药。
他反对“不可说的”理论空谈,呼吁“可感知的”人本特质。他盛赞米拉之家“曲线”说的慷慨,推崇那种充满褶皱、卷曲、进深和起伏的建筑。因为它们能在太阳的移动中呈现万千光影,用无穷的细节诉说生命力的故事,创造出独特的“氛围感”。他甚至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人本化规则”,如“三米距离测试”,迫使设计回归到城市、街道和门前的人本尺度上。
他呼吁用“有温度的”在地叙事,来对抗“冷冰冰的”国际风格。他提醒我们,最美丽的城市,味道永远是本地的,而非千篇一律的。建筑应该有能力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去促进人与人之间“最快下载过程”的催化。这恰恰是对那种脱离现实的“真空管”教育最直接的反叛。
读毕全书,我们恍然大悟:我们周遭世界的“无聊”,并非不可避免的时代风格,而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集体选择。它源于一种“去人化”的教育,它忘记了建筑的词根原意是“首要的工匠”,忘记了建筑的根本是为“人”服务。
赫斯维克以一位匠造者的热忱与担当,不仅诊断了病症,剖析了病理,更递给我们一套充满希望的工具。这本《人本主义》是一声响亮的号角,呼唤着学生、建筑师乃至每一个城市居民,去拒绝平庸,去要求、去创造一个更有趣、更富生命力的世界。因为,我们理应拥有一个能激发出敬畏与喜悦,并让我们绽放生命的建筑环境——一个拥有着温暖、跳动心脏的世界。
原标题:《读书 | 水姐:让建筑有温度,不无聊——评《人本主义》》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郭影
来源:作者:水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