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风语筑)
惠州南昆山与罗浮山之间,一条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蜿蜒——一头连山水,一头系生活。
"东坡乐事"项目邀建筑师、艺术家驻足,从苏轼笔端拾起"松间煮茶""溪畔观鱼"的雅趣碎片,将宋人的闲情揉进山野肌理,用空间语言重写"文人日常"。
当千年风雅落进当下的山风晨雾,生活的审美,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
▲ 明月坞 陈颢
![]()
▲明月坞 朱雨蒙
![]()
点位
名称
明月坞
地址
明月坞
项目
概要
“明月坞”是一个“命题作文”。项目以“花坞樽前微笑”为题,却并非对诗意进行直接转译,而是以岛上原有的一座废弃花房为物质起点,开启了一场关于结构、空间与意象的深度对话。通过对“水、月、花、舟”等母题的抽象与重组,最终营造出一个整体的、特殊的、非日常的体验场所。
![]()
▲鸟瞰 陈颢
![]()
![]()
▲周边环境 陈颢
![]()
![]()
郭廖辉
郭廖辉工作室(Atelier Guo)主持建筑师
瑞士注册建筑师,拾柴学社发起人,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学士。曾在彼得·卒姆托工作室,卡鲁索·圣约翰事务所,弗朗切斯卡·托佐建筑工作室进行建筑设计实践。郭廖辉于2022年在上海成立郭廖辉工作室,工作室以实践为核心,积极推进研究和教学。他曾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进行设计课程教学。
![]()
![]()
高美琳
摄影艺术家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师从邱志杰院长。硕士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品涉及摄影、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媒介,展出于北京、苏黎世、纽约等地。作品主要研究探讨艺术的社会性作用及其责任。题材关于婚姻、身份、社会现象研究、个体与群体关系、生命政治及生态问题等。
![]()
许刚
本土创造、农造、不造品牌创始人
东鹏新材设计总监,“生活在南中国的拾荒者”。本土创造以“本土即世界,创造无藩篱”为理念,针对建筑废弃物问题提出可持续利用废弃材料的构想,通过设计变废为宝,为社会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项目的重要出发点,在于保留原花房的结构质量、空间语言与材料效果。原花房由铰接节点构成的轻巧结构,呈现出鲜明的临时性与农用建筑特征;其层叠的空间构造——顶层平整、中层起拱,分别覆以阳光板与遮阳黑纱——则塑造出独特的半透明感。基于此理念,新建的二层结构延续了原有构件的尺寸与节点衔接方式。
![]()
![]()
▲花房近景 陈颢
▲ 场地改造后 朱雨蒙
![]()
▲ 结构细节 张准
![]()
![]()
▲ 结构细节 陈灏
![]()
▲ 结构细节 陈颢
![]()
“月”的概念源于对“饮酒作诗”场景的追索。在设计中,它不仅是立面上一个可机械转动的具象装置,更成为串联不同感知尺度的空间媒介。远望时,人造月轮与真月在水面之上彼此映照;沿塘缓行,建筑整体勾勒出水上月初升的轮廓;步入内部,它又转化为一个可与身体互动的平面符号。
![]()
![]()
▲ 拼船意向图 网络图源
为将远方水库的景色纳入视野,同时释放出地面的空间,建筑由原花房的一层增至两层,二层混凝土楼板如同抬起的地面,又如同漂浮的“舟”。
![]()
![]()
▲ 抬升的主体和下方的柱子 陈颢
受到在枯水季把船架高于水面的临时结构的启发,底层采用相对细密的乱钢柱,营造出一种看似无序的支撑状态,水电管线隐藏于局部A形柱中。中间层的浅V字形混凝土楼板,在视觉上强化了船体结构,并与轻盈的上层形成鲜明对比。屋架上翻策略,不仅优化了横向抗侧力,更在形态上强化了“船坞”的意象。
![]()
![]()
▲立面细部 陈颢(上),朱雨蒙(下)
![]()
尽管原花房的物质结构未被保留,但“种花”这一行为被延续下来。设计打破了原有育苗花房清晰的室内外界限,使植物从建筑内部自然溢出,延伸至整个岛屿景观之中。由楼板底部的阴生植物逐渐向外过渡,与岛上原有植被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松弛的绿意,与建筑本身的精确性形成对比。
![]()
![]()
▲隔水相望 朱雨蒙
![]()
▲ 底层的花园 陈颢
为延续原花房的氛围并呼应农业景观,建筑外覆深色耐力板,远观犹如一副墨镜。这种深色外观在白天衬托出月的明亮,而内部则呈现出高透的状态,使复杂的结构层次清晰可辨。不同层级的钢构件由不同颜色区分,进一步强化了视觉层次,辅助了整体的透明性表达。
材料的半透明性也带来了热工挑战。设计通过被动式通风、遮阳覆盖以及机械的水雾风扇等综合措施,经过可持续顾问的软件模拟和计算,将新的内部空间保持在气温水平。内部舒适度对空气流通的依赖度仍然是高的。
![]()
执行单位: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策划统筹:吕婧宣
传播:柯奕祺、蔡雯婷、张晶轩、张晓沛
实施负责人:张靖伟
工程管理:邹可飞、严甲闰、江民顺
视觉统筹:jpgDesign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郭廖辉工作室
项目名称:明月坞
项目地点:中国广东惠州
项目面积:12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25年
主持建筑师:郭廖辉
项目建筑师:许佩瑶
驻场建筑师:许佩瑶
设计团队:郭廖辉、许佩瑶、王文楷、徐琰钧
合作艺术家:高美琳、许刚
结构设计:张准+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可持续顾问:李寅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咨询
施工方:四川匠人清水劳务有限公司、桂林铭锌会展有限公司
委托方: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师:陈颢、朱雨蒙、刘国威、张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