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山西、河南和内蒙古等地民族工作部门联合举办的“寻访融合之路”新媒体青年采风交流活动走进我市。采风团队先后实地探访停伐纪念地、517工队、根河森工公司党员教育基地、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及布冬霞部落,探寻生态护林、民族文化传播与融合新路径。
![]()
停伐纪念地是大兴安岭林区转型的“时光坐标”。2015年4月1日,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延续半个多世纪的“伐木经济”正式落下帷幕,林区从此开启了“向绿而生”的新征程。踏入纪念地,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锈迹斑斑的油锯静静陈列,诉说着当年伐木工人的汗水与荣光;泛黄的书籍上,工整的字迹记录着每一片林木的生长与采伐;这里的一器一物、一字一画,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林区贯彻落实党的政策从“砍树”到“护树”的蝶变故事。
![]()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安雨萌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根河,来到根河湿地公园,让我感受非常深刻,来到这之前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景点,但是来到这之后我觉得这是一段活的历史,因为曾经这里是一个砍伐区,如今变成了旅游加生态加文化融合的一个景区,让我觉得这里的历史非常的浓厚,也让我感受到了咱们这十年以来从砍伐到生态保护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我们内蒙古根河的这个变化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让我感觉体验感非常的好。”
![]()
![]()
517工队里,一块块展板上印着当年各族职工同吃同住、共守林海的往事,“林区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的承诺直抵人心,成为各族职工携手奋斗的共同目标。
![]()
在党员教育基地,党员先锋故事动人,有人扎根林区数十年带群众抚育森林,有人在防火期坚守岗位。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党员干部在生态保护中的引领作用。
![]()
![]()
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驯鹿文化博物馆,青年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狩猎工具、生活图文资料等展品,感受这一古老民族依托驯鹿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随后,他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观看桦树皮画、太阳花等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并亲身体验非遗作品的制作,进一步体会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
![]()
在布冬霞部落,青年们亲手投喂驯鹿,聆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布冬霞讲述与驯鹿相伴的生活故事。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布冬霞说:“我们过去在山上生活的时候,因为山上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后来政府开始给我们改善很多很多,比如我们这生活条件了,我们现在山上就有宿营车了,里头带暖气的,我们现在在山上不是那么遭罪了,又给我们发的蹦蹦车,太阳能板,在山上也能看电视了,过去都是不能的,现在我们鄂温克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现在都陆陆续续回来开始也养驯鹿来了,希望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在山上继续这样坚守自己、好好地保护我们这些驯鹿。”
![]()
![]()
此次活动既让参与者了解林区历史变迁与生态成果,感受各族群众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付出,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又通过实地探访民族历史与发展变迁,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参与活动的青年表示,将借助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
市民委副主任满达说:“通过‘扎根兴安筑林海’采风和‘使鹿部落的沧桑巨变文化探秘活动’,探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进一步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根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张欢 吴茜茜 金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