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位妈妈说:
上初中后,女儿进入青春期,越来越难沟通了。
小时候贴心懂事的乖孩子,现在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刺儿头”。
我自认不是一个专制的妈妈,凡事都她有商有量,一直很尊重女儿的意愿。
不管是饮食习惯、穿衣风格,还是兴趣班的选择,我都听取女儿想法,把她当在一个成年人对待。
可我这样平等、开明的教育方式,并不没有换来女儿的体谅、珍惜。
相反,她变得越来越得寸进尺,一点不称心就发脾气、闹情绪。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我觉得家长要分清真尊重和假尊重。
我从小看我妹长大,我妹青春期就变得异常叛逆暴躁。
因为我父母在教育上的很多“假尊重”。
比如吃饭、写作业、作息都随孩子,但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就是偷懒,看电视,吃零食。
而这些基本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后天父母去帮助培养的。
你随着孩子来,孩子会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的边缘,没有办法对生活养成一个系统的控制权,孩子内心也会彷徨不安,这就是假尊重。
真尊重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规律的生活,能适应环境的性格和抗压能力。
在孩子有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权利,比如吃什么?看什么书?看什么动画?穿什么衣服?这些包含孩子自己想法的东西。
尊重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是尊重孩子的一切行为和选择。
尊重是尊重,规矩是规矩。你想要什么都可以跟我提,但是不合规矩我就不会同意。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说:
孩子的决策能力在18岁前尚未成熟 ,父母若将重大选择完全交给孩子,等同于让他们在风暴中独自掌舵。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当你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时。
你会发现他的天性是:怕苦怕累,又懒又馋,无组织纪律,脱缰的野马都比他强。
再好的学校,老师不检查作业,都会有人不做;家长不管手机的话,孩子就会玩到天亮。
这和孩子懂不懂事没有关系,他们只是还小,无法抵御人性。
无法抵御科学家们用最尖端的科技制造的电子屏幕,无法抵御让人上瘾的垃圾食品和无穷的游戏。
千万不要幻想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顺应人性的伙伴。比如,催着孩子赶紧上线玩游戏。
做父母和做朋友,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的责任伟大而悲情,朋友呢,陪孩子逃离、追随眼前的快乐。
有些事可以让孩子选择,比如,休息时间你可以选择打球或者轮滑,可以偶尔选择吃排骨该是红烧肉。
但是有些不能让他选,睡前必须刷牙洗脸,学习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尊重孩子的前提,是自己也舒服
作为父母,如果把孩子的舒服,建立在自己的委屈之上,那就是溺爱和讨好。
如果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但你并不是很乐意去做,应该去沟通,告诉他,“妈妈也不是很想做这件事,妈妈也很累,也有自己的事要去做呢。”
很多父母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神圣了,觉得自己做了父母,就应该为了孩子付出,尊重他的一切喜好。
然后我们并不是神,我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尊重孩子和尊重他的想法,并不代表认同他的想法,两者不一样。
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明确界限,赋予他们合理的选择权,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有力量的爱。
当我们把所有选择,都丢给还没有社会阅历和判断力的少年,其实是在用善良掩盖懒惰,把风险转嫁到了最无助的人身上。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
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淹死人。
真正的尊重,从来都不是心有歉疚而对孩子百般弥补,也不是无原则的让步与放任。
而是在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平等的沟通与指导,是在他们犯错时,给予恰当的教育和批评。
不是“我说了算”的独裁,也不是“你说了算”的放纵,而是“我们共同商议”的权威型教养。
父母“太尊重”孩子,只会让孩子牵着你的鼻子走。
孩子由于缺乏对世界的认知,会下意识的不断犯错,一步一步去探索底线。
如果这个阶段,给了孩子所谓的尊重,那只会让孩子失去道德水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熊孩子”,而这也只会毁了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