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米粒妈
来源丨米粒妈频道
ID丨MilimaPinDao
01.
这几天,正值不少学校开学日,浙江工业大学的一段校长雨中致辞的视频却火遍全网!
爆火的原因倒不是校长冒雨演讲这事儿,而是因为下面这个“名场面”。
当天典礼开始后突然下了大雨,台下的学生们穿上了学校发放的雨衣,而正在台上致辞的校长也没有提前离开,而是坚持在台上完成演讲。
可能校长觉得发言一小会儿就能结束,于是拒绝了工作人员递来的雨衣。按说这画面本该是“风雨无阻育桃李”的励志剧本,结果台下冲上来两个撑伞的“救兵”学生,愣是把剧情改写成了喜剧片。
只见两个好心的“救兵”左边伞往左歪,右边伞往右斜,两道伞缝在校长头顶精准汇合,雨水顺着缝隙哗啦啦全浇在校长头上,一点都没浪费。
不过校长心态特别好,一面承受着暴雨袭击,一面迅速结束了致辞。
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幕被疯狂传播,看到视频后不少网友笑疯了……
大家都说,这是好兆头,是真正的“双一流”!
但是吧,这个“名场面”属实是有人看乐子,有人照镜子了。
孩子们亲手打造的“双一流”,实则暴露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和能力真的有些让人担心。
这俩孩子,肯定不是故意的。他们眼神认真,动作端正,一看就是优等生。可问题是,他们明明想帮忙,结果却让校长淋得更惨。
他们能高深的题目,能背大段的诗词歌赋,能拿奖学金,能进实验室发论文……但就是不会撑一把伞。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验问题,他们没在生活里摸爬滚打过,他们没给有亲手给谁撑过一把伞。
这让我想起最近被热议的“大学家长会”。
开学季,很多大学也举办了新生家长会。学校宣称是为了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并且表示说“学生虽已成年,但尚未步入社会,成长仍需家庭和学校共同助力”。
应运而生的,也少不了“大学家长群”。
以前我们说孩子上大学,父母才真正退休。可现在,好像是孩子上了大学,父母跟着一起延迟退休了。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很多家长就开始了“远程陪读”。
他们翻遍学校官网、相关的知乎贴吧、还会主动加群、私聊“前辈家长”,就是为了能给孩子抢先打探到“内幕消息”。
有些关心孩子学业和就业的家长,第一时间就摸进有辅导员在的家长群,要求辅导员们提供学生每学期的课表,学校的保研文件、考公考编的标准细则等等。
也有的家长送孩子去了学校,看完宿舍后,马上在群里问为什么是六人间,能不能换成两人间?
还有孩子抱怨室友太吵要求换寝的,也有要求室友消停会儿的;甚至窗户漏风了,水龙头、马桶用坏了,学生还没反馈,家长就先在群里投诉。
搞得如今的大学生,好像个个都自带发言人一般。
02.
我有个朋友在高校做辅导员,她跟我说有些家长,经常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操作,比如一大早6点多给她发信息,说孩子没回信息,让她去宿舍叫孩子起床。
或者天冷天热了,第一时间找她们去看看孩子有没有添衣服减衣服。
她同事的一个学生晚上发烧,他的妈妈在群里给这位同事发信息说让领孩子去医院。
那个时候大概晚上11点多了,宿舍关寝,同事恰好没看到消息。结果第二天就被家长投诉到校方,说辅导员没有责任心。
她跟我说,有时候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大学还是在幼儿园工作。
如果学校没有家长群,家长还会主动询问,如果辅导员回复没有,家长也会略有不满:大学家长不用和辅导员交流吗?
辅导员一句话真是问出了我的疑惑:有啥好交流的?
我们这一代父母,太怕孩子吃苦了。
书包我们背,饭我们做,衣服我们洗,以为这是爱,可殊不知,是在剥夺他们长大的权利。
恨不得事无巨细地帮孩子们打点好一切,却忘了教会孩子们,什么叫“照顾”。
照顾自己,照顾别人,在这片风雨里的世界中从容地生活。
可现在呢?很多孩子活得像个“精致的巨婴”,成绩亮眼,生活白痴。
考试能拿A+,但不会洗衣服做顿饭;英语六级能拿高分,但不知道怎么安慰一个痛哭的朋友。
他们并不是坏,而是空,脑子里塞满了知识,心里却缺了温度。
其实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
是那份“我想让你舒服一点”的心意,可这种心意,现在太稀有了。
我们总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报班、刷题、竞赛,一路狂奔。可忘了问一句:我们到底要让孩子冲到哪儿去?
冲到一个只会考试、不会共情的世界吗?
有位教育专家说得狠:“现在的教育,是把人培养成‘高级工具’——能运算,能输出,但不能流泪,也不能为别人遮风挡雨。”
这话难听,但真。
那些“撑伞”的孩子们,不是蠢,是“生活感”的缺失。
03.
我有一个朋友,母亲精明干练,事业风生水起,做医药代表、开药厂、什么赚钱做什么,90年代就赚到了三五百万,非常成功。
她的儿子也是80后,从小环境非常优越,米粒妈家还住50年代筒子楼的时候,他们家就住进了高级的商品房小区。
她儿子从小受到最好的教育,中学时候就送到澳大利亚,成绩很好,毕业于澳洲最顶尖的高校和专业,然后……就在家里蹲了十多年……原因是他不会做任何自己的选择,不会和人相处。
从小,他妈就要为他做一切的决定,幼儿园开始,跟谁交朋友、跟谁说话都需要他妈的批准。
买个笔、买个本,什么颜色什么型号都需要他妈批准。久而久之,他不能也不想做任何决定,一切事都让妈妈和老师给他安排。
上大学了,每顿饭吃什么、图书馆坐哪个座位都得打电话问他妈。
现在三十多了,和父母住在一起,没啥朋友,不会做饭,不会开洗衣机。
有次,他妈有急事出门了两周,他没有衣服穿,三十多岁的人,在大艳阳天里,穿了雨衣出门,被传为笑谈……
小时候,他一直是我妈嘴里“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乖巧,多么听话,成绩又好,“从来不让家长操心”。现在简直就是个笑话。
这些“生活小白”现象的背后,藏着一个扎心的真相: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一场“教育断层”。
他们能在试卷上拿满分,却在生活里交白卷;能背出“蒹葭苍苍”,却分不清葱和蒜。
我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不缺知识不缺才艺,缺的就是那点“眼力见”和“人情味”。
其实我觉得,教孩子人情世故不是让他们变得圆滑,而是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爱人,也学会被爱。
大家还记得那个爱做饭的东北小孩哥兴泽吗?
明明才10岁,做饭的熟练程度让我这个老母亲都自愧不如。
他不仅会做饭,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
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各种节日都会给父母做上一个蛋糕,既是庆祝,也是给父母的仪式感。
视频里,他总有各种各样的心得,能理解妈妈做隐形家务的辛苦,更能从爸爸强撑着陪自己坐过山车的样子里,读出满满的爱。
大家说这样的孩子天生就是会爱人的。
但我觉得,这也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从视频里可以看出,妈妈工作很忙,对他的教育多是见缝插针。
兴泽做完一锅包子,妈妈会告诉他:
“将来你妻子端上一锅包子,如果你从来没做过包子,你只能吃一口说‘嗯真好吃’,但想象不到她做这一锅包子可累可辛苦了。但现在你就能感同身受了。”
爸爸很少进厨房,但只要有时间,就会积极地打下手。
他们教育兴泽的方式,不是要求他达到怎样的标准,仅仅是让他多体验、多感受。
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方式,养不出一个暖心的孩子。
人生不是一场考试。
它是一场漫长的共处——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
而我们最该期待的,不是一个从不淋雨的孩子。
而是一个愿意并且懂得在风雨中,把伞倾向别人的孩子。
那样的孩子,才配得上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
我们共勉。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逼死了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