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国家,两种变老方式。
同样的白发,两种算法。
一个在城里,是工资的延长;
一个在乡下,是生活的底线。
你看,城市退休金,能“按年涨、有人管、服务在家门口”。
农村养老金呢?多半是“保基本、涨得慢、服务要自己找”。
说白了:城里讲“体面”,农村讲“过得去”。
为什么会这样?
别急,三步拆开:钱从哪来、账怎么算、服务到没到。
第一步:钱从哪来。
城市靠“单位+个人+统筹基金”,有厚度;
农村主要靠“个人小额缴费+财政补一点”,薄。
嗯,口径不同,起点就不一样。
你的收入结构,决定你的养老结构。
第二步:账怎么算。
城市统筹层级高,能跨区域“兜底调剂”;
农村多在县里转圈,弱县难以抬杠。
你想啊,钱多的地方老年人少,钱少的地方老人多,不平衡。
统筹越低,命运越看户籍。
第三步:服务到没到。
城里有“社区食堂、日间照料、医养结合、长期护理险”,一条链。
农村呢?“有人、有人手、还有人愿意干”,样样稀缺。
养老金发到了,照护没跟上。
到卡不等于到家,到家不等于到人。
一位城里阿姨,生病了,“滴——医保结算”;
一位乡下大爷,生病了,“嗯——先垫着、再跑腿”。
城里老伴去世,有邻里社工陪;
农村空巢,灯亮着,人不在——陪护是最大奢侈品。
制度的温度,体现在最冷的地方。
有人说:农村花的少,领得少也合理。
错。物价是全国的,孤独和病也不打折。
有人说:给得太多会养懒人。
错。老人需要的是照护与尊严,不是“激励”。
有人说:先富带后富,总会均起来。
嗯,老去不会等你“均”。
差异不是“命”,差异是“制”。
制度设计——统筹层级——财政能力——服务供给,一环接一环,环环决定暮年的样子。
不平等不是突然长出来的,是一条链子串出来的。
怎么办?四把刀,拧关键螺丝。
刀一:抬地基。
基础养老金设全国统一增长规则,跟物价、收入挂钩,写进制度、按期上调。
——别靠“运动式加码”,要靠“可预期地增长”。
刀二:提统筹。
城乡居民养老,省级统筹起步,逐级上收;建立跨区调剂,削掉“弱县挤牙膏”。
——让老去,不看户籍,看规则。
刀三:把钱变服务。
养老金+长期护理险打通;县乡建医养护一体,村里有日间照料点。
——发现金还不够,要发“到手的照护”。
刀四:强激励,破低均衡。
多缴多补、长缴有奖、断缴有损、补缴有窗。合作社、产业园组织化参保,让连续缴费成为常态。
我们不是在谈钱,我们在谈怎样体面地变老。
同样的白发,不该有两种算法;同样的生命,不该有两套标尺。
城市的安全感,不该建立在农村的勉强上。
让结算的钱进村,让照护的手进屋。
当基础能稳、统筹能提、服务能到、激励能动,
城乡差距,才会从“看得见”变成“看不见”。
好制度,不是一次给很多;是每次都给得到。
这,才配得上我们共同的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