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痔疮等同于“上火”或“劳累”,认为“忍一忍、抹点药就好”,甚至把便血=痔疮直接划等号。事实并非如此。痔疮是肛管垫组织病理性增大与移位,若长期拖延,并发症与误诊风险同时上升;而多数人常见的误区是只盯着疼不疼、出不出血,忽略出血量、贫血迹象与大便性状的变化,从而错过规范评估与分期治疗。下面把关键问题一次讲透。
第一、核心现象与真正风险:哪些事“危险但常被忽视”
1.反复便血与贫血
内痔Ⅱ~Ⅲ度常以鲜红便血为主,量可多可少;长期小量失血可导致隐匿性缺铁性贫血——乏力、心悸、脸色差并非“气色不好”那么简单。
2.痔核脱垂与嵌顿坏死
拖延至Ⅲ~Ⅳ度,痔核反复脱垂,易水肿、感染;若嵌顿,短期内剧痛、紫黑色肿块,存在坏死风险,需紧急处理。
3.感染、肛瘘与肛周皮炎
反复摩擦与渗液刺激可致肛周湿疹、皮肤皲裂;合并肛腺感染可形成肛周脓肿,进一步发展为肛瘘,迁延难愈。
4.排便困难与骨盆底功能紊乱
频繁“忍便”、过度用力与久坐,使直肠肛管压力异常,形成“恶性循环”:便秘—用力—痔情加重—更痛更不敢解。
5.“把真正的病当痔疮”
任何首次出现、逐渐增多或性状异常的便血,都不能自动当作痔疮:结直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直肠息肉、肛裂等均可便血,拖延最大风险,是掩盖了更严重疾病的信号。
第二、换个更有价值的视角:从“病理与分级—到—评估与决策”
A. 不是疼痛分轻重,而是“分型+分级”决定路径
分型:内痔(主要便血)、外痔(疼痛、血栓)、混合痔(两者兼具)。
分级(内痔为例):
Ⅰ度:不脱垂、便血为主;
Ⅱ度:用力排便时脱出,可自行回纳;
Ⅲ度:脱出需手法回纳;
Ⅳ度:持续脱出、难回纳或嵌顿。
分级越高,保守疗效越有限,更倾向微创或手术方案。
B. 风险分层:先判“红旗征”再谈治疗
红旗征(任一成立,优先肠镜/进一步检查):
年龄≥50岁首次便血或症状进行性加重;
家族有结直肠癌/腺瘤史;
伴黑便、体重下降、贫血或大便形状持续变细;
既往炎症性肠病史。
无红旗征者,可按分级行阶梯化治疗:
Ⅰ~Ⅱ度:药物/局部护理+行为干预为主,必要时门诊微创(橡皮圈结扎、硬化治疗、红外凝固等)。
Ⅲ度:以微创为首选,失败或复发再考虑手术。
Ⅳ度或嵌顿坏死:多需外科手术(痔切除、PPH等),术式需与医生评估后决定。
C. 评估先行:三件必做的小事
肛门指诊+肛门镜/直肠镜:直观判断出血点与痔核情况。
血常规与铁代谢:识别隐匿性贫血。
必要时肠镜:排除结直肠肿瘤与广泛性病变。
“先评估、再治疗”,比盲目抹药与久拖更能降低复发。
第三、医生给到的“可操作清单”
①:便血别自证痔疮
同一段判断要点:鲜红血滴/喷血多见于内痔,但若合并大便变细、腹痛、体重下降、贫血,先做肠镜再谈痔疮。
首次出现或加重:无论年龄,都应规范评估。
②:两类情况要尽快就医
剧痛、紫黑肿块:疑血栓性外痔或嵌顿,拖延易坏死。
频繁脱垂回不去:考虑Ⅳ度,手术时机与术式需外科评估。
③:治疗不是一刀切,循序更稳妥
Ⅰ~Ⅱ度: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局部/口服痔病药物),联合规律排便、避免久坐与过度用力;复发或疗效不佳再做微创。
Ⅲ~Ⅳ度:优先选择微创或手术,术后配合“防复发三件事”(充足饮水与膳食纤维、规律排便训练、避免久坐与重量负荷)。
④:复发的关键在“维护”
便意即去、不久忍;
大便太硬或太稀都不利,必要时医生指导下短期软化剂;
复诊随访:便血或症状变化再次评估,别用旧结论套新问题。
痔疮不是“小毛病就忍忍”,也不是“抹点药就万事大吉”,真正降低风险的路径是:识别红旗征→完成规范评估→按分级选择治疗→长期维护防复发。把握这条主线,既能避免并发症,也能防止把“大问题当小问题”而耽误了真正需要处理的病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