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小山
来源丨谷雨数据-腾讯新闻
九月刚到,高校陆续开学,社交媒体上关于 “大学生生活费” 的话题,又双叒叕吵上了热搜。
有人晒出手机里密密麻麻的消费账单:早餐5元、午餐12元、晚餐10元,再加上每月50元水电费、30元网费、100元女生用品开销— —算下来, 1500 元刚够 “凑活”,2000 元才能勉强不委屈自己。可帖子下面,总有网友忍不住反问:“不够花不会去兼职吗?大学时间这么多,赚点零花钱很难?”
更戳心的是一位母亲的分享:她觉得每月给孩子 1500 元已经不少了 —— 自己当年供孩子读高中时,一个月生活费也才600元,现在翻了一倍多,怎么还不够?可没想到,孩子只回了她一句冷冰冰的 “没钱别生!”,让她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
点进这些帖子的评论区,网友们各执一词——有人坚 持“1500完全够”;也有人吐槽“没有4500很难维持生活”。
在这场网络喧嚣中,既能看到两代人的观念差异,也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消费观带来的参差。
01
大学生需要多少生活费?
“爸妈一个月只给 1200 元,我躲在被子里哭了一整晚。”
前段时间,一位大学女生控诉父母的帖子, 吸引了近8000条评论。
她在帖子里一笔一笔算着账:
“吃饭已经要1000了,还有水费话费电费网费,回家还有车费,女生需要的卫生用品、沐浴露等等,根本不敢想要怎么活。”
然而,向父母沟通之后,她并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觉得更加无助。
这样的委屈不是个例,另一位网友留言说:
“从开学刚认识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我就是整个宿舍最穷的人。 她们都挺外向挺自信的,但是我因为穷很自卑,所以她们聊衣服、化妆品时我一直都是假装不感兴趣,越来越沉默。”
类似主题的帖子往往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对于他们来说,生活费不足不仅意味着日常生活的拮据,还可能带来自卑感。
不过,当大学生抱怨1000多元的生活费太少时,评论区也涌现出不少来自父母辈或已 毕业人群的质疑:
“我们2000年读大学,一个月 400 元还能攒钱买考研资料,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娇生惯养?”
“大学生的主业是学习,不是跟人比吃比穿!没钱就少社交、多泡图书馆,怎么会不够花?”
“不够花就去兼职啊!发传单、做家教,一个月赚几百块不难吧?总不能一直靠父母养着。”
![]()
图源:小红书
两种声音吵得不可开交,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够不够花” 的答案,从来都不是 “非黑即白”—— 它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差异,还有那些 “看得见的对比”。
一名普通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到底需要多少钱?
先看时代。我们翻了不同年份的调查数据发现: 从1994年到2020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的绝对数字增长了七八倍 ——从最初的200多元,逐步增长到近2000元。
而同期,国家统 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仅一倍左右,这意味着,大学生生活费的增速远高于物价水平的增速。
即便生活费涨了这么多,一个共性现象却始终存在:无论处于哪个年代,多数大学生依然会认为自己过得很拮据。
最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艾媒咨询2024年的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月均收入和支出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且收不抵支的情况时有发生。
![]()
再看地域。同样是 1500 元,在不同城市能过出完全不同的日子。
挖财记账2019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的大学生,月均生活费要2400元才能 “不慌”;上海、杭州、深圳这些城市也差不多,月均要 2000 元左右;而郑州、西安的学生,1500 元能过得宽松些。
更别说,2019到2024年,全国CPI又涨了5.9%,现在的1500元,购买力比 5 年前又降了一截。
![]()
最让人 “闹心” 的,其实是身边人的对比。
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把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凑到一起:室友的最新款手机、同学的名牌包包、周末结伴打卡网红餐厅……这些身边人的日常,让 “世界的参差” 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参照。
刷抖音、小红书时,一边刷到 “普通家庭学生挑战500元过一月” 的省钱攻略,一边又看到 “月生活费 6 万” 的女生晒出奢侈品开箱 —— 两种极端的生活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觉得 “自己的生活费不够体面”。
![]()
图源:小红书
有人省吃俭用依然只是勉强够活,而有人大学的生活费已经超过大多数人的月薪。
虽然大家可能上的都是大学,但过的完全就是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活。
02
大学生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在很多老一辈人看来,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是用来吃饭。
如果只考虑大学食堂的消费水平,对于大多数大学生,一两千已经足以吃饱甚至吃好。但如今大学生活费所包含的支出项目远不止于此,饮食之外的开支才是大学生觉得钱不够花的主要原因。
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从1994年至2007年的十几年间,大学生饮食支出的比例仅仅从89.4%下滑到83.8%。但2007年后的十年间,大学生的支出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饮食支出的占比逐渐下降至不足一半。
艾媒咨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大学生平均每个月在饮食和日用品上的消费支出为500-800元,在其整体生活费中的占比在50%左右。
![]()
在小红书“大学生活账单”相关笔记中可以看到,不少当代大学生详细列出了自己的月度开销。
除了基本的水电网费交通费之外,还包括水果奶茶咖啡零食、衣服鞋包化妆品、美发美甲洁面等保证“品质生活”的开支。
此外,他们还经常需要应对约会、聚餐、送礼等“人情往来”,以及游戏充值、视频APP会员这类“兴趣投资”。学习方面也有不少花销,比如购买线上课程、学习资料或者线下报班等。
而这还没有结束—— 还有旅游、追星、换手机/平板等可能存在但未被列入的大额开支。如果学生异地实习,还需要租房。
这样一套算下来,一月一两千的生活费就是杯水车薪。
![]()
图源:小红书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显示,即便是每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或1000-1500元的大学生,也有外出就餐、兴趣爱好、社交往来等消费需求,只不过,他们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比例远低于月生活费2000元以上的大学生。
在学习和维持基本生活之外,发展兴趣爱好、投资个人成长、追求情绪价值都是如今大学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正是这些开支拉开了不同大学生的消费差距。
![]()
社交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聚餐,还有旅游、参加音乐节或演唱会、剧本杀、轰趴、送礼物等社交方式。
艾媒咨询《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51.4%的大学生每学期需要支付1000-2000元的社交娱乐消费。
父母往往都希望孩子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经营好人际关系,“向上社交”这条职场金句,如今也被写进大学生的生存指南。
如果因为生活费不足无法承担集体活动的AA制费用,大学生可能面临被孤立和边缘化的生存处境,甚至可能因为和同学的“信息差”失去一些升学和就业上的发展机会。
![]()
03
两代人对于大学生活的不同认知
在关于大学生活费的争议中,不仅有作为子女的大学生群体的声音,也能听到父母们流露出的无奈和心酸。
中国父母以舍得教育投资闻名,在步入大学之前,各种教育花费可能已经榨干了一个中产家庭。
然而,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教育投资的结束,当大学生的消费诉求从“生存”转向“发展”,必然会进一步考验家庭的经济实力,关于生活费的很多矛盾和争议也由此产生。
![]()
图源:小红书
我们根据网友留言总结出父母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群体各自的观点立场。
部分父母认为,为大学生提供1500元左右的基本开支已经足够,如果他们觉得不够花,可以通过兼职等途径解决。
事实上,近年来有过打工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的确不断上升。麦可思调研发现,从2016年到2019年,该比例从30%上升至56%。
然而在部分大学生看来,如果因为生活费不够而忙于兼职,不仅会被剥夺应有的快乐与自由,还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机会。
有网友批评当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和过度消费问题。但也有人指出,这种攀比焦虑并非大学生才有的问题,而是早已内化到整个社会的运转逻辑之中。
![]()
对于具有生活能力的成年大学生而言,生活费并不属于父母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在社会情理的要求下,供养大学生依然是中国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
当一纸学历的含金量逐渐下降,当强调“吃苦”“自立”的传统观念遭遇消费主义的冲击,大学生活费引发的争议还会不断增加。
最终留下的叩问直指——
每一代人的大学之路,都是时代的一个倒影,
如何衡量教育投资的价值,大学和家庭都需要新的答案!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1] 大学生生活质量课题组《在校大学生生活费收支状况调查》(东北财经大学)
[2] 张砚《对大学生生活费支出的调查与分析》(合肥学院)
[3] 上海交通大学《201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
[4] 华东政法大学《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
[5] 挖财记账《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
[6] 天猫校园《2020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
[7] 艾媒咨询《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
[8]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俺来也《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