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董明珠像发狂的母狮子大吼:"你们 9 亿就要把格力卖给老美,休想!" 领导劝道:"给你年薪八千万知足吧。" 董明珠斜了一眼,8 亿年薪我也不会同意的。
"9亿美元,这是美国人开出的价格"一位领导环视会场,"对方承诺保留管理层,给董总年薪8000万。"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董明珠,当时她还只是格力电器的总裁,不是后来的"铁娘子",但眼中的火焰已经灼灼燃烧。
"不可能!"董明珠站起身,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格力不是商品,是中国制造的希望,什么9亿,8000万年薪的,你们这是在卖国!"
会议室一片哗然,有人小声劝她:"董总,冷静点,这个价格很不错了,而且你个人也能得到......"
"个人?"董明珠猛地打断对方,"如果我为了个人利益,早就答应他们了,但你们想过没有,一旦被收购,格力还是格力吗?我们的技术,我们的品牌,就要改姓美了!"
争论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董明珠像一头守护幼崽的母狮,寸步不让。
会议室里,董明珠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你们还记得1994年的夏天吗?那时候车间里连个像样的风扇都没有,工人们汗流浃背地组装每一台空调。"
她注意到一位资深副总低下了头,另一位技术主管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会议纪要的页角,这些细节让她知道,他们都记得。
"日本企业代表就坐在这间会议室,开出让我们当时觉得是天价的收购条件。"
董明珠的声音微微发颤,"是我们的老厂长朱江洪带着我们,顶着40度的高温,在没有空调的车间里开了三天三夜的会。最后他说:'格力人要争这口气'。"
财务总监想要插话,但董明珠抬手制止了他:"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账面上看,9亿美元很诱人。
但你们算过没有,这些年来我们投入了多少心血?从压缩机到电机,从控制系统到智能芯片,哪一项技术不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
她注意到一位年轻的高管在微微点头,而另一位原本支持收购的董事已经开始躲避她的目光。
"1994年,我们年产才2万台,现在呢"董明珠的声音突然提高,"去年我们卖了1180万台!这不是数字,这是每一个格力人的青春!"
会议室落针可闻,只有空调运转的轻微嗡鸣,一位原本坚决支持收购的女董事悄悄抹了下眼角。
"今天如果我们点头,"董明珠放缓语速,"明天格力的研发中心就会变成美国人的外包工厂,我们的专利就会贴上别人的商标,到时候,我们怎么面对那些在车间里干了二十年的老师傅?"
最终,当收购案被否决时,没有人欢呼,大家沉默地离开会议室,但每个人的脚步都比来时更加坚定。
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挽救了格力的未来,如今的格力市值超过2000亿,是当年收购价的30多倍。
更让人敬佩的是,董明珠后来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坦言:"不要说8000万,就是8个亿,我也不会答应,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能在世界上站得住脚的企业。"
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中国企业家奉为圭臬,在那个外资并购风起云涌的年代,董明珠的坚持不仅保住了一个品牌,更守护了中国制造的尊严。
正如她常说:"我们要做的不是中国加工,而是中国制造;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品牌。"
这件事后来被媒体称为"格力保卫战",在当时外资并购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董明珠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她不仅保住了格力,更为中国制造业树立了一个标杆。
如今,格力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骄傲,产品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想2004年那个下午,若不是董明珠的"不近人情",也许今天的中国制造就少了一个世界级品牌。
有时候,坚守比妥协更需要勇气,董明珠用她的坚持告诉我们:民族品牌的价值,远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