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懂这个病,先得明白 “升降失序”。
人体气机就像精密的 “传送带”:脾气升清,把水谷精微往上送,滋养心肺头面;
胃气降浊,把代谢糟粕往下排,保证肠道通畅;
肝气条达、肺气肃降,各司其职。
可肌营养不良患者的 “传送带” 像被卡住了 —— 该升的清气上不来,该降的浊气下不去,这就是 “枢机不利”。
《伤寒论》提 “少阳为枢”,但对肌营养不良而言,更关键的是中焦脾胃这个 “枢”。脾胃是 “传送带” 的发动机,一旦它转不动,清气送不到筋脉,浊气堵在体内,各种症状自然找上门。
肌营养不良的症状,全是气机 “格拒” 的信号。
先说肌肉无力、萎缩。患者最早多是下肢无力,上楼梯要扶扶手,走几步就累,慢慢发展到上肢抬不起来,连梳头、端杯子都费劲。
这不是单纯 “气虚”,而是 “清阳实四肢” 的通路堵了 —— 清气送不到手脚,肌肉像缺养的藤蔓,慢慢变软萎缩。
还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中晚期患者吃饭易呛咳,说话越来越轻,甚至说不出整句。
这是胃气该降反升的问题:胃气本应往下带糟粕,现在瘀堵上冲,堵了 “气之门户” 的咽喉,吞咽和发声自然受影响。
更常见的大便不畅,要么便秘几天一排,要么稀溏却排不顺。
这是浊阴不降的明证 —— 浊气堵在肠道,反过来加重脾胃负担,让清气更难上升。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其实都是 “格拒” 惹的祸。
肌营养不良的 “风”,也和普通 “风证” 不同。
不是 “血虚生风”“阴虚动风”,而是 “气机瘀滞化风”。
就像河道被泥沙堵,水流不畅生漩涡;气机堵在筋脉里,流通不顺就生 “内风”。
它不会让人抽搐,而是表现为肌肉跳动、肢体僵硬 —— 比如手指不自主颤动,走路膝盖伸不直,转身迟缓。
这背后是肝气瘀滞。中焦一堵,肝气疏泄的路就断了。
肝主筋,肝气瘀滞则筋脉失养;郁久化风,扰动筋脉,又加重气机瘀堵,形成恶性循环。
民国医家曹颖甫说 “治风先治气,气顺风自熄”,这话用在肌营养不良上再合适不过。
现在很多人治这个病,总想着用阿胶、人参、鹿茸补,结果越补越堵,症状加重。因为病根不是 “虚”,而是 “气机格拒”—— 就像房间堆满垃圾,光搬家具没用,得先清垃圾。
破 “格拒” 要抓三点:通降浊气、升提清气、濡养筋脉,三者结合才能让气机流通、筋脉得养。
用药得 “通补兼施”,不能一味补或攻。比如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是 “补”,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提清气是 “通”,补而不滞才能让清气养筋脉。
对浊气重的患者,要加枳实、厚朴理气通腑,再配当归、白芍养血柔筋,清淤的同时护正气。
独活寄生汤也有启发,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是 “通”,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是 “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是 “濡养”,正好对应 “格拒” 核心问题。
对付 “内风”,不能只靠天麻、钩藤熄风,得配丹参、红花活血通络 —— 打通瘀堵通道,风才没了源头。
用药更要因人而异:脾虚腹胀、大便稀溏的,多白术茯苓健脾,少用苦寒通腑药;阴虚口干、手足发热的,加麦冬、玉竹滋阴,再少用天麻钩藤熄风,避免伤阴。
中医讲究 “辨证施治”,没有固定方子,只有适合当下体质的方案。
从 “气街” 理论看,上肢无力是 “上气街” 气机逆乱,下肢无力是 “下气街” 清阳不升,吞咽困难是 “中气街” 瘀堵,说明 “格拒” 是全身气机失衡。
三焦气化也能印证:中焦瘀堵则上焦肺气不肃降(咳嗽气短)、下焦肾气不温煦(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治疗得从整体调理。
看待肌营养不良,就像看堵塞的河流。表面是水流慢(肌肉无力),根源是河道堵(气机格拒)。
只加水(补药)没用,得清泥沙(通浊气)、顺水流(调气机)、固河堤(养筋脉),河流才能正常运转。
最后:
肌营养不良的“格拒”,是升降失常、筋脉失养、内风扰动交织的结果。
治疗得先找主要矛盾 —— 是浊气堵、清气升不上,还是筋脉弱,针对性用药才能打破循环。
文中理论和方子只为帮大家理解中医逻辑,不能直接套用。
具体方案还得找专业中医师辨证制定,毕竟 “一人一方” 才能真正起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