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众多的识人法中,最为古人推崇的,莫过于观察一个人的眼神。
《孟子》有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几句话,道出了古人识人的核心秘密。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眼相?相信你看完孔子收学生的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曲阜的杏坛旁,夫子孔丘正在为弟子们讲学。这一日,有一位陌生的青年求见,说是慕名而来,想要拜师学艺。
这青年相貌堂堂,衣着华贵,言谈举止颇为得体,初看之下倒是个不错的苗子。众弟子见状,多有称赞之声。
孔子却并未急于表态,而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位来访者。当青年说话时,孔子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他的双眼上。只见这青年说话时眼神游移不定,时而向左瞥视,时而朝右张望,很少与人正面对视,即便偶尔目光相接,也总是迅速移开,仿佛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心思。
更奇怪的是,当这青年谈及自己的学习志向时,眼中竟然没有丝毫光彩,反而显得空洞无神,如同一潭死水。
而当他听到有弟子提及某位富商的财富时,双眼却立刻放出异样的光芒,那种贪婪之色一闪而过,虽然很快被掩饰,但还是被细心的孔子察觉到了。
最让孔子在意的是,这青年在回答“仁义”相关的问题时,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仿佛暗示着在他眼里,这些大道理不过是哄人的把戏。
观察了一个时辰后,孔子婉言谢绝了这位青年的求学请求。弟子们都很不解,为何夫子要拒绝他?
颜回忍不住问道:“夫子,此人看起来颇有才学,为何不收他为弟子?”
孔子淡淡一笑:“观其眸子,便知其心。此人眼神闪烁不定,必定心术不正;眼中无光,说明志向不坚;见财起意,可知贪心甚重;轻视仁义,必不是真心求学之人。”
子路是个急性子,当即说道:“夫子这未免太过武断了吧?仅凭眼神就判断一个人的品性?”
孔子摇摇头,继续说道:“一个人的内心如何,必定会在眼神中有所体现。这不是迷信,而是几千年来先贤们总结出的识人智慧。”
就在这时,有弟子来报,说刚才那位青年在离开时趁人不备,偷偷拿走了学堂里的一本竹简。众弟子恍然大悟,原来夫子早就看穿了此人的本性。这件事在弟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们也开始留意观察人的眼神。
数日后,又有一位求学者来访。此人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相貌也很普通,但当他与孔子交谈时,眼神清澈明亮,专注而诚恳。当谈到学习时,眼中闪烁着渴望知识的光芒;当听到仁义道德时,眼神中流露出由衷的敬畏;即便面对困难的问题,眼中也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
这一次,孔子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位弟子。后来,这个人成为了孔门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通过这两个例子,弟子们开始明白,原来观察眼神确实是识人的重要方法。
【太公古籍】相术合集
链接:https://pan.quark.cn/s/a71b58a2e47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