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希德·马丁:操控美国政府的“战争机器”,全年营收不足700亿却撬动1万亿美元
一家公司要大到什么程度才能操控美国政府?这是一家神奇的企业:全年营收不足700亿美元,却能让五角大楼心甘情愿投资1万亿美元、耗时20年只为研发一个项目。它既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黄金王冠”,也是各路政客的“衣食父母”——曾为美国打赢二战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却成了全球最臭名昭著的“军火贩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美帝军事霸权之柱”“人类和平粉碎机”“画饼界传奇祖师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一、制裁名单上的“常客”:6家子公司上榜,“卷卷有其名”
关心国际政治的朋友应该知道,洛马(洛克希德·马丁简称)近年已是中国制裁名单上的常客。2025年1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参与对台军售的10家美国企业实施制裁,其中6家是洛马的子公司,真可谓“汉书十三卷,卷卷有其名”。
这家公司为何能如此“狂”?一切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二、从破产到重生:洛克希德的早期挣扎
1912年,艾伦·洛克希德与马尔科姆·洛克希德兄弟在加州创建了一家名为“阿尔科”的公司。兄弟俩是飞行狂热爱好者,研发了一款最高时速63英里的水上飞行器,想卖给美国海军,却因技术、人脉不足未能拿到订单。
1915年,兄弟俩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每10分钟收费10美元”的价格带600多名乘客飞天,瞬间打响知名度。次年,公司更名为“洛克西德”(后统一为“洛克希德”),工程师约翰·诺斯洛普(后来诺斯罗普公司总工程师,曾造出B-2轰炸机)加入团队。
有了诺斯洛普,洛克希德很快推出售价2500美元的SE飞机。但一战刚结束,美国政府不仅不采购新飞机,还以300美元/架的价格处理旧机。拿不到订单的洛克希德很快破产——弟弟马尔科姆和诺斯洛普继续搞研发,哥哥艾伦则去卖房赚钱。
1926年,三人筹足资金重组洛克希德,推出首款商业成功的产品“维格飞机”。这款飞机采用先进的“单一机身一体成型”设计,最高时速达320公里/小时,创下业内纪录。1928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0万美元,员工从几十人增至300人。
然而,就在兄弟俩准备大展拳脚时,大萧条来袭,公司资金链断裂。1929年,他们被迫将洛克希德卖给底特律飞行器公司,可笑的是,这家公司也没扛过萧条。
1934年,底特律飞行器公司破产,卖房攒下5万美元的艾伦本想回购公司,却因听说财力更雄厚的罗伯特·格罗斯、科特兰·格罗斯兄弟也要参与拍卖而打了退堂鼓。多年后他才得知,罗伯特仅花4.2万美元就买下了洛克希德。
三、营销鬼才+技术突破:格罗斯兄弟的“起飞”之路
格罗斯兄弟不仅会“抄底”,更懂营销。30年代,他们研发出L-10“伊莱克特拉”双发动机客机,请来当时最出名的女飞行员兼女权活动家阿梅利亚·艾尔哈特——让她坐在副驾完成试飞,随后铺天盖地营销“女人也能飞,唯有洛克希德能做到”
1937年,格罗斯兄弟又赞助艾尔哈特的环球飞行。由于此前无女飞行员完成这一壮举,尝试引来了极大舆论关注。尽管最终艾尔哈特和她的“伊莱克特拉”号坠毁在太平洋豪兰岛附近,但她已成功飞行3.5万公里,洛克希德的技术实力因此得到美国政府肯定。
四、二战封神与“臭鼬工厂”:改变空战格局的秘密武器
二战期间,洛克希德迎来爆发:为美国空军设计P-38“闪电”战斗机,为英国皇家空军提供“哈德逊”轰炸机;1941年美国全面参战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整个二战期间,洛克希德共生产19278架飞机,占美国飞机制造总量的60%。
产能爆发也带来技术飞跃。1943年,美军要求洛克希德在180天内设计出能压制德军ME-262喷射式战斗机的新机。随后,洛克希德成立秘密研发小组“臭鼬工厂”:将23名顶尖工程师关进封闭式车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10小时,最终仅用143天就造出P-80原型机“鲁鲁美女号”。
此后,“臭鼬工厂”保持“高度机密、高度集中、不受限制”的研发模式,先后推出U-2侦察机、SR-71“黑鸟”侦察机、F-117“夜鹰”战斗攻击机等“改变空战格局”的划时代产品。此外,洛克希德还开发了“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三叉戟”导弹及美国现役最大的C-5“银河”运输机——美国冷战时期的空中优势,“臭鼬工厂”居功至伟。
五、合并扩张:从“洛克希德”到“洛克希德·马丁”,全美第一军火商
苏联解体后,美国大幅削减军事预算,敦促军工企业并购。1995年,洛克希德与马丁公司合并,正式更名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确立“航空航天、全球通讯、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为核心业务。
此后,洛马陆续吸收合并17家军火企业,成为全美第一大军火供应商。顶峰时期,员工达19万人,研发中心有十几个,仅“臭鼬工厂”每年专项预算就高达9亿美元。
在美军推行全球化的同时,洛马也展开“全球渗透”:官网信息显示,除英国、以色列等铁杆盟友,东欧、非洲等地都是其重点经营区域。2013年成立“洛马国际公司”,仅用一年就让国际业务收入占总销售额的20%;同时在阿联酋、以色列、德国、英国等地建立实验室和工厂——目的很简单:让盟友分摊美国的军事研发预算。
六、“画饼界祖师爷”:F-35的“众筹坑”与AGM-183的“烧钱闹剧”
1. F-35:从400亿到1万亿的“众筹拼装机”
1996年,美国启动“联合攻击战斗机计划”,想研发一款海陆空通用的新型战机,取代F-14、F-15E、F-15C、F-16、F-117及AV-8B等旧机型。要求很苛刻:既要隐身、超音速、垂直起降,还得“足够便宜”——只有这样才能忽悠盟友下单。
洛马最初提出的研发预算为400亿美元,很快发现不够烧,于是想出“妙招”:拉盟友“众筹”,承诺出资者可获优先购买权。要知道,这可是美国的五代机,多少国家打破头想买。
盟友们纷纷响应:英国最积极,出资25亿美元获“唯一一级合伙人”资格;意大利、荷兰分别出资10亿、8亿美元成“二级合伙人”;土耳其、澳大利亚、挪威、丹麦等国又凑了十几亿美元。靠着这些“众筹款”,F-35计划才正式启动。
但跨国合作也带来“收钱难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动辄百亿的项目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F-35预算从400亿逐年飙升,2024年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坦言,其总成本高达8000亿至1万亿美元,比原计划多出20多倍。不难想象,这其中有多少政客从中牟利。
2. AGM-183:试射全败的“烧钱无底洞”
除了F-35,洛马还有个“画饼力作”——AGM-183高超音速导弹。这个项目比F-35更离谱:F-35虽耗时久、花钱多,好歹有成果;而AGM-183自2018年与国防部签约以来,烧了几十亿美元、进行十几次试射,结果“无一成功”。
2023年,拜登政府觉得太丢脸,干脆叫停项目;2025年“懂王”(特朗普)上台后又宣布重启,还计划在2026年预算中再批几十亿。按美国如今的“尿性”,这个项目的研发周期恐怕比“懂王”的任期还长。
3. NGAD六代机:波音接棒,风险仍存
洛马还有个大计划——NGAD六代机项目。按肯德尔估算,美国空军至少要配备200架,单价约3亿美元(是F-35的3倍),这还只是采购费,研发费未算在内,若国会通过,大概率又是“万亿美元起步”。
好在“懂王”将六代机合同给了波音,多少能减少预算浪费风险。但问题是,波音近年麻烦不断:员工涉毒、工程师猝死,能拿出多少实力研发六代机,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七、好日子到头了?洛马的两大“死穴”
作为美军工复合体的标志性企业,洛马近年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核心原因有二:
1. 硅谷新贵的冲击:信息化、智能化失势
战争形态的变化,让美国政府更倾向与硅谷新兴企业合作。而在信息化、智能化领域,洛马相比这些“新贵”并无明显优势,传统军工的“老本”越来越难吃。
2. 稀土卡脖子:F-35产能受限
中国对稀土的管控不断收紧,洛马的稀土存货越来越少。早在2021年,路透社就报道过洛马面临“严重稀土危机”——每生产一架F-35需消耗417公斤稀土产品。自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F-35的生产速度明显放缓。
未来若洛马彻底买不到稀土,美国空军可能出“大乱子”——但这对全世界来说,却是个好消息:美国军工复合体是当今世界战争威胁的源头,洛马若“饿死”,无疑是普天同庆、老天开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