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623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当你大快朵颐一顿油腻美食后,右上腹突然传来一阵绞痛,这可能是胆囊在“拉警报”!作为消化系统的“胆汁仓库”,这个藏在肝脏下方的小小器官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引发大麻烦。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胆囊疾病并无明显症状,往往通过体检超声检查意外发现胆囊结石、息肉或胆囊壁增厚,让不少患者感到突然并因此焦虑。今天,就让我们透过病理显微镜的独特视角,来了解下胆囊息肉和胆囊壁增厚的疾病。
胆固醇性息肉:
胆囊里的“小黄点”
胆固醇性息肉堪称胆囊息肉界的“常客”,它的形成与异常的胆固醇代谢密切相关。这些胆囊黏膜上冒出的“小黄点”会形成桑葚样或草莓样的金黄色突起;显微镜下则可见黏膜固有层内堆积着大量“吃饱”胆固醇的泡沫细胞,它们像小气球般将黏膜上皮顶起,形成特征性的息肉样外观。
胆固醇性息肉,表面黏膜上皮还淡定地保持秩序排列着,底下却藏着“吃饱”胆固醇的泡沫细胞.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善于伪装的“炎症刺客”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常常因为结石嵌顿、胆固醇结晶诱发异物巨细胞反应而形成。影像学检查时,它常常通过乔装改扮——胆囊壁不均匀强化伴结节样改变,让医生难以与胆囊癌区分,最终只有病理检查才能揭开它的真面目。肉眼观察下的胆囊壁“面目全非”,囊壁显著增厚,切面灰黄色;显微镜下则上演着一场“细胞大战”:泡沫样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大军与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共同构成特殊的肉芽肿结构。它的命名也是由这些病理特点演化而来。
胆囊肌腺症:
潜伏的“定时炸弹”
胆囊肌腺症,这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就像胆囊里的“隐形房客”,患者往往毫无症状,直到体检超声发现胆囊壁增厚才引起注意。大体除了胆囊壁增厚,切面胆囊壁内还可见小囊腔或憩室样结构。显微镜下黏膜上皮向胆囊壁内陷,形成“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窦,R-A窦),这些腺体常呈囊性扩张,上皮细胞无异型性,平滑肌束增生并包绕内陷的腺体。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既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又可能增加癌变风险,需定期随访观察或手术干预。
(A)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壁变身“战场”,成群的泡沫细胞像贪吃小黄人(吞满脂质),率领着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炎细胞大军席卷而来。
(B)胆囊肌腺症:黏膜上皮向胆囊壁内陷、囊性扩张,如挖地道般,周围不规则分布的平滑肌束试图“筑起防御工事”。
(C)胆囊癌:肿瘤细胞化身“暴走族”(不规则的腺体排列紊乱,细胞显著异型、缺乏极性),高举“侵略大旗”浸润性生长,疯狂挤占胆囊壁,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试图抄起“警戒线”围堵。
胆囊癌:
最令人担忧的“终极反派”
患者对胆囊壁增厚的担忧,往往源于对胆囊癌的恐惧。狡猾的胆囊癌早期往往悄无声息,等到出现右上腹肿块、黄疸、消瘦等症状时,通常已是晚期。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很难将其与其他胆囊壁增厚的疾病区分开来,因此病理检查是重中之重。显微镜下,这个“反派”会暴露出狰狞面目:不规则的腺体排列紊乱,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组织,容易发生神经侵犯,细胞异型明显。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因此要警惕各种会演变成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比如结石直径>3cm、瓷化胆囊(胆囊壁钙化)、胆囊腺肌症等。
随着肿瘤个体化治疗、特别是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胆囊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建议胆囊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精准治疗,从而改善预后。常见的靶点包括FGFR2融合、IDH1/2突变、HER2扩增等,上述基因检测项目我科分子病理实验室均已开展。
胆囊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胆汁容器,发生病变却关乎健康大事。无论是胆固醇性息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还是胆囊肌腺症,每一种病变都有其独特的“样貌”和潜在风险,而胆囊癌更是会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若发现胆囊息肉或胆囊壁增厚,不必过度恐慌,亦不可掉以轻心,及时就医、科学随访才是明智之选。
来源:上海新华医院病理科
告诉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