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大家还记得,我国的第59项世界遗产是什么吗?《少年行》创刊号里介绍过,就是“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 《少年行》第1期
提到“北京中轴线”,大家都很熟悉,不少孩子还特地到北京去打卡。
可西夏陵是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
历史课本上讲到西夏时,使用“辽宋夏金元时期”(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里面关于西夏的内容也不多。中国的二十部正史中,有宋、辽、金、元,独独没有西夏。由于史料缺乏,西夏文难以破解,西夏学在世界上素有“绝学”之称。
这样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王朝,有没有必要讲给孩子听?
有,而且非常有必要。
西夏的故事,会让孩子从另一个维度读懂中国。就像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有力的实证。在此之前,西方只承认中华文明3000多年的历史。
良渚古城遗址,《少年行》第2期也给孩子们讲过。它是我国的第55项世界遗产。
△ 《少年行》第2期
有必要给孩子讲,可怎么给孩子讲?
如果你说“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孩子可能完全没有概念,还会觉得枯燥、无趣。
可如果你告诉他:范仲淹、成吉思汗都和西夏干过架,西夏剑是天下第一,还能用西夏文写自己的名字……他一定会追着问:“西夏到底有多厉害?”
让孩子带着好奇心自己去发现,知识的种子才能真正生根发芽。要带孩子破解西夏之谜,可以试着从这几个角度给孩子讲。
01
范仲淹、成吉思汗都和西夏干过架
△ 《少年行》第12期
先说范仲淹。
他在《岳阳楼记》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不是随便写写。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北宋军队节节败退。范仲淹临危受命,戍边近5年后郁郁而归。
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就是在这期间写下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语文课本里的诗句,在这儿具象为范仲淹在西北对战西夏的慨叹。
再看成吉思汗。
所向披靡的他,竟花了23年死“磕”西夏,发动数次大规模进攻仍屡遭顽强抵抗。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在了第4次亲征西夏的路上。西夏成了他军事生涯中最执着的“牵挂”。
由于史料不多,西夏人武功高强、西夏善战的传奇故事,常出现在野史或小说里。直到西夏陵的发掘,神秘的西夏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02
贺兰山下的“窝窝头”
西夏陵在哪儿?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上。这里“长”着一些光秃秃的土丘,像巨大的窝窝头。
△ 贺兰山与西夏陵
直接讲墓葬,孩子可能难以理解。但如果说一起去探秘“窝窝头”,兴趣就来了!
这些“窝窝头”,不是坟头,而是被剥去了外壳的“芯”。它们的外层,原本有砖木搭建的塔形建筑。后来陵址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了这些“土芯”。
△ 主笔从现场拍回了透明亚克力板上的轮廓,孩子可以有更直观的感知。
为什么这些土丘能留存至今?这就要给孩子们讲讲关键的夯土技术了。
西夏的工匠们在土里加入石灰或熟米浆,和成泥后,用大锤等工具层层夯筑,坚固密实,就没那么容易被破坏了。
还有一个细节:陵塔与墓室并不在中轴线上。这体现了游牧民族的信仰——他们认为“鬼神居中”,人应该往旁边避让一下。
△ 陵塔是墓主人灵魂的居所,墓室在其前方十余米。
03
西夏也要“抄作业”
西夏“抄作业”,抄出了自己的个性。
建筑方面
建筑样式“复制”回来,统统“粘贴”,就连名字也照抄。西夏都城兴庆府的名字,就源于长安的兴庆宫。
但在建筑装饰上,西夏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西夏的屋脊兽鸱(chī)吻,龙头更大,獠牙外露,彰显野性。
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效仿中原,但军事上有不同:男子年满十五,就要服兵役,女性也可以入伍。历史上就出现过好几位亲率大军的西夏太后。
西夏文字
西夏文和汉字有相似的笔画,但更复杂,且撇、捺特别多。把字拆开,还可以进行各种组合。
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几近消失,成了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多亏了一本“便携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里面汉字和西夏文字相对应,印有1500多个常用字。
如今到西夏陵博物馆,孩子们还可在机器上生成自己名字的西夏文,体验这种古老文字的魅力。
△ 《番汉合时掌中珠》
04
贸易战用盐和茶作“武器”
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后,纷乱百年的丝绸之路重新运转。它靠地理优势“收过路费”,还有自己的三大出口“王牌”——党项马、盐和羊。
这三样优势产品的背后,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少年行》可不能错过给孩子讲一讲。
就说盐。水积聚于低洼处,强烈日晒后,水蒸发形成盐湖。湖盐主要靠自然蒸发,成本远低于北宋流行的煮盐法。西夏走私便宜的盐,会让北宋官盐滞销,进而对北宋财政造成打击。
△ 西夏制盐场景复原
这里面是地理、气候、制盐工业、经济规律的跨学科知识。
不过,北宋也不是“吃素”的,挑了一样商品反击,那就是西夏人很喜欢但无法种植的茶。
以盐和茶为“武器”,北宋和西夏博弈了上百年。
这样给孩子讲丝绸之路,他们的理解就会从“概念”到“具体”,而不是停留在宏大的意义上。
试着到第12期《少年行》里找找党项马、盐池滩羊背后的人文地理规律吧!
05
早期的唐僧和孙悟空长啥样
西夏时期壁画上的《水月观音图》,是最早的唐僧取经图。
△ 图角,有个僧人隔水向观音合十礼拜,身后跟着牵马的猴行者。
这一时期的壁画,还保留了冶铁、农耕的场景。
西夏的剑,在宋人心中“天下第一”,奥秘在“冷锻”工艺。
“冷锻”法,不是不用火,而是要更擅长控制火。高温让铁矿石中的杂质得到充分熔解,控制冷却速度,让金属的硬度和韧性拥有合适比例,打造出的兵器薄而坚韧。
而以游牧为生的党项人,什么时候学会种地了呢?
宋初,党项人占领灵州(今宁夏吴忠),这里位于引黄灌溉干渠的上段,有大量的良田和成熟的水渠系统。于是,党项人开始学习农耕技术,逐渐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还催生出了多种手工业。
△ 《少年行》原创手绘,让孩子在图文结合中加深认知。
世界从来都不在远方,带孩子看世界也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从一个好问题开始。
在这一点上,《少年行》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它会引导孩子自己推开一扇扇好奇之门,在人文、地理、军事、艺术、文字、建筑、经济的交融中,真正理解世界、感知世界,建立坚固的内核、清晰的认知和稳定的价值观。
开学季,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阳光少年行”,订阅《少年行》年单,随机可获赠价值69元的“少年宝藏斜挎包”一个。
当然,如果您愿意转发“阳光少年行”微信推文到朋友圈、在微信评论区留言,说不定也能在“盲袋”中拆到“少年宝藏斜挎包”哦!
少年行
《少年行》由《阳光少年报》出品,是国内少见的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读者是8岁+少年及其父母。每期杂志,孩子能收获8万多字的高品质人文地理知识积累,全年12期阅读积累可达百万字。
聚焦人文地理内容方向,覆盖全学科素养,专门为青少年创作,《少年行》用有价值的阅读带孩子和世界见面,帮助孩子建立对复杂世界的多维认知。
在脚步暂时不能抵达的时候,孩子可以通过《少年行》“纸上旅行”,深度了解和认识世界。
陌生的街道、不同的乡音、深厚的文化、新奇的食物、从未见过的动植物……点燃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每读一篇文章,就相当于一次深度旅行,比屏幕里的世界更真实、更精彩。
世界很大,先用阅读抵达吧!
统筹 | 巫晓
文案策划 | 陈琼
文字校对 | 崔岩
图片来源 | 《少年行》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