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掷骰子!” 这句著名论断,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最尖锐的反驳。
作为相对论的创立者、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曾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却始终无法接受其核心 —— 不确定性原理。这不仅是一场科学理论的分歧,更是两种宇宙观的激烈碰撞,而不确定性原理对传统认知的颠覆,也让无数人重新审视 “宇宙是否可控、可预测” 的根本问题。
要理解爱因斯坦的厌恶,首先需要明确 “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 的核心内涵。
1927 年,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在微观世界中,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能量和时间)—— 你对粒子位置的测量越精确,对其动量的测量就越模糊,反之亦然。这种 “不确定性” 并非因为测量仪器不够精密,而是微观粒子的固有属性:粒子同时具有 “粒子性” 和 “波动性”,其状态本质上是概率性的,只能用 “波函数” 描述其出现的概率,而非确定的位置或动量。
比如电子穿过双缝时,我们无法预测单个电子会落在屏幕的哪个位置,只能知道它在不同区域出现的概率;直到我们进行观测,电子的 “概率波” 才会 “坍缩”,呈现出一个确定的位置。
这种 “观测决定状态”“概率主导一切” 的逻辑,彻底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认知框架。
而爱因斯坦的宇宙观,深深植根于经典物理学的 “决定论” 土壤。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遵循严格因果律的精密系统 —— 就像钟表的齿轮,每一个零件的运动都由前一个运动决定,只要掌握足够多的初始条件,就能通过物理定律精确预测宇宙未来的每一个状态。
他坚信 “自然界存在客观规律,且这些规律是确定的、可被人类认知的”,这不仅是他研究相对论的核心信念,也是他理解宇宙的根本基石。
不确定性原理的出现,恰恰摧毁了这一基石。
它认为微观世界不存在 “确定的初始状态”,未来的演化也不是由因果律决定,而是由概率主导 —— 这在爱因斯坦看来,相当于否定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他曾多次与玻尔等量子力学支持者辩论,坚持 “量子力学只是暂时的不完备理论”,背后一定存在尚未被发现的 “隐变量”,只要找到这些隐变量,就能恢复宇宙的确定性。
他甚至设计过多个思想实验(如 “EPR 悖论”),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的荒谬,却一次次被玻尔反驳,最终也未能找到支持 “隐变量” 的证据。
爱因斯坦的厌恶,还源于不确定性原理对 “客观实在性” 的挑战。
在经典物理学中,物体的属性(如位置、质量)是客观存在的,与是否被观测无关 —— 月亮即使没人看,依然挂在天上。但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的属性在观测前是 “不确定的叠加态”,只有在观测时才会 “坍缩” 为确定状态,这意味着 “客观实在” 似乎依赖于 “观测行为”,这与爱因斯坦的认知完全相悖。他无法接受 “宇宙的存在需要依赖观测者”,始终坚信 “物理学应该描述不依赖于观测者的客观世界”。
除了爱因斯坦,不确定性原理也颠覆了无数人的宇宙观。
在它出现之前,人类普遍认为宇宙是可知、可控、可预测的 —— 从行星的轨道到苹果的落地,都能通过经典物理定律精确计算。但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在宇宙的微观层面,存在着无法消除的 “随机性”,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存在天然的 “极限”。这种 “不可知” 的部分,让习惯了 “掌控感” 的人类感到困惑甚至恐慌,也让许多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
如今,量子力学早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不确定性原理也被无数实验证实(如电子衍射实验、量子隧穿效应),爱因斯坦的 “隐变量理论” 也被贝尔不等式实验证伪。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爱因斯坦的坚持 —— 他的 “厌恶” 并非固执,而是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质疑,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不断完善。
回望这场科学辩论,我们会发现:不确定性原理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规律,更在于让人类意识到 “宇宙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更多元”。它打破了 “绝对确定性” 的幻想,却也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宇宙 —— 或许,“确定性” 与 “随机性” 并非对立,而是宇宙不同层面的呈现。而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相对论的智慧,还有对宇宙始终保持的敬畏与探索精神,这才是科学最珍贵的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