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很少对一个技术浪潮如此笃定。
不是因为那些铺天盖地的PPT和发布会,也不是因为硅谷那些言必称“颠覆世界”的CEO们。这些热闹见得多了。从互联网泡沫,到移动互联网的“百团大战”,再到元宇宙乃至几年的大模型狂热,真正能从概念走到账面现金流的,凤毛麟角。对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向来是抱着一种看戏的心态。
但我发现"具身智能"是不一样的。
你可能对这个词有点陌生,甚至觉得它拗口。简单来说,如果你把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看作是一个聪明的“数字大脑”,那么具身智能就是给这个“大脑”配上一个能走路、能抓取、能干活的“物理身体”。过去几年,我们谈论的是AI如何让电脑更聪明,而现在,我们谈论的是AI如何让一个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像人一样去感知、去学习、去执行任务。
而这个“不一样”,不是它能做什么新奇的动作,也不是它的AI大脑又进化了多少。而是那些冰冷的、现实的、甚至有些乏味的商业数据和政策条款,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语言说话。这些信息告诉我,"具身智能"已经完成了从一个“Demo”(技术展示品)到“SKU”(商品)的跨越。
这个新语言,就是“分钟计费”。
就像一个精密的天平,一头是冰冷的机器效率,另一头是温热的人力成本。它不再问一个机器人能举几块砖,而是直接问:“它的每分钟租金,和一个人每分钟的薪水,哪个更划算?”
这个看似简单的质问背后,藏着整个产业深刻的转折。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定价逻辑,也是一个新世界的入场券。
一、2025年的具身智能,已经不是那个玩具
我们不妨先从那些已经放在货架上、可以按分钟计费的“商品”说起。
很多人还在把人形机器人当成科技公司展示肌肉的玩具,但可能没注意到,就在2025年的第三季度,这个赛道已经悄然完成了商品化。
你想想看,当一家公司把这个产品定价为1.98万元/月的租赁费时,它考虑的绝不是情怀,而是这台机器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一个活生生的人。银河通用的Galbot G1,已经在宁德时代领投的10亿元资金支持下,实现货架抓取和贴标签的7×24小时无人值守。这是一台能在夜深人静的工厂里,不知疲倦地人的工作的“替身”。
再想想看,当比亚迪的总装线,这个对效率和稳定性要求最高的工业场景,开始批量引入智元机器人的AgiBot A2,甚至让它在夜班替换了30%的搬运工时,这说明什么?这不再是技术测试,而是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它带来的不是新闻头条,而是财报上实打实的成本削减。
甚至连小米的CyberOne 2.0,成本已经从首代的60万降到了38万。它不卖,只租,年租金25万。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小米不打算靠卖硬件赚钱,而是要靠持续的服务和租赁收入来构建生态。它在用一种互联网的思维,进入一个传统制造业的领域。
当然,还有特斯拉的Optimus Gen 3,2.3万美元的单台成本,直接把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打到了一个“消费级”的水平。他们内部已经在用它来处理电池线的叠片工作,这是一种最精密的重复劳动。马斯克的目标,从来就不是造一个机器人,而是让它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工具。
这些人形机器人,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服务业,美团的FlashBot Arm已经进入了酒店和医院。1200台的租赁量,月租1.2万,部署时间只需要15分钟。它不是一个科幻概念,而是正在替代酒店迎宾、医院送药的“服务员”。
普渡的闪电臂,更是直接闯进了医院药房,用机械手精准地抓取药盒。它替代的,是1.5个全职员工。这背后,是一个18个月就能收回投资的商业模型。对于经营者来说,这笔账太好算了。
甚至在传统的工业领域,机器人也正在完成一次大脑升级。ABB和优傲的工业臂,装上了“具身AI控制器”,让产线换型的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了15分钟,让工人只需要拖拽示教一次,机器就能记住。这说明,机器人不仅能做重复性的体力活,还能学习和适应。
这些案例,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具身智能的价格正在快速下降,而租赁模式的普及正在大幅降低使用门槛。这两股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商业化的决定性拐点。
二、钱的流向,揭示了新的估值逻辑
如果说产品落地是具身智能产业的“骨骼”,那么资本的流向就是“血液”。而血液的流向,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先看看这个赛道的总盘子。
根据可公开溯源的信息,全球具身AI市场在2025年预计是444亿美元,而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飙升至230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39%。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数字,它说明了这个赛道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想象空间。
而在这场资本狂欢中,中国是绝对的主力。
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融资额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是2024年全年的2.1倍。这个数字不是偶然。它背后是资本对一个新估值逻辑的坚定认可。
以前,VC们判断一个机器人项目,问的是“能举几块砖?”“能跑多快?”“能跳多高?”他们关注的是技术参数、Demo效果,以及团队的背景。这是一个技术导向的投资逻辑,本质上,投的是概念。
但从2025年开始,这个问题变了。他们现在只问一句话:“分钟租金÷人力成本,是否小于1.5?”
这个指标,像一道分水岭,把那些炫技的“玩具”和真正能创造商业价值的“工具”分开了。如果一个机器人的每分钟租金,高于一个普通员工工资的1.5倍,那它就不具备商业化的可行性。只有当这个比值小于1.5,并且能确保在18个月内收回投资时,它才值得被投。这背后的逻辑是:这个机器人每分钟的成本,必须能显著低于它所替代的人力成本,从而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利润。
这才是真正让资本狂欢的原因。
从银河通用拿到宁德时代的10亿元领投,到智元机器人拿到美团和北汽产投的30亿元A+轮融资,这些钱不是砸给一个技术,而是砸给了一个已经被市场验证的、可行的商业模式。
资本的风向,已经从“技术探索”转向了“现金流投资”。他们不再为Demo喝彩,而是为显而易见的租赁回报率买单。
三、政策的通行证与分钟级的责任险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要实现大规模应用,都离不开政策和标准的护航。具身智能也不例外。
有趣的是,中国、美国、欧盟在2025年几乎同时出台了针对具身智能的政策和框架,而且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分钟级”的责任上。
在中国,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落地,首次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新的概念——“分钟级安全责任险”。这要求每台人形机器人必须投保不低于500万元的保险,且保费由厂商承担。
你想想,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它直接解决了使用方的最大痛点:安全事故责任。以前,如果一个机器人伤了人,或者毁了货物,责任该由谁来承担?是使用者、还是厂商?这个模糊的责任边界,是阻碍大规模应用的巨大障碍。而“分钟级安全责任险”,直接将这部分风险和成本转移给了厂商。这让企业可以放心地租赁和使用,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出事,也有保险兜底。
而在美国,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也将人形机器人纳入职业安全统计,要求“分钟级事故上报”。欧盟的ETSI则要求租赁方披露“分钟级决策日志”。这些政策,本质上都是在为具身智能的大规模商用铺路,但同时也在为它的行为和决策加上了一道严密的“安全锁”。
这些政策的快速成型,就像是给具身智能产业发了一张“通行证”。它告诉市场,这个领域是受到官方认可和监管的,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跑。
四、谁在主导这场中国式的具身智能革命?
具身智能是一个全球性的浪潮,但在这场浪潮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张张中国人的面孔,他们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改变着整个产业链的格局。
首先是王兴。
美团的这位创始人,以他特有的战略眼光,在2025年7月之前就投资了30多家机器人初创公司,覆盖了硬件、AI大脑和场景应用。他不是在追逐热点,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机器人军团”,为美团的“服务+科技”生态打造底层的能力支撑。
然后是王兴兴。
宇树科技的这位创始人,以一款售价9.9万元的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在48小时内卖空了1000台。这个价格,直接把人形机器人从百万级的“奢侈品”,打到了吨重机械的水平。这背后,是中国强大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他没有玩那些花哨的概念,而是直接用一个“平价”产品,让具身智能走进了寻常的工厂和家庭。
还有梁文锋。
DeepSeek的CEO,他发布的V3.1 Embodied AI大模型,专供人形机器人的“通用脑”,并已经预装进了银河通用、智元等头部产品。这说明,中国不仅在硬件上具备了成本优势,在软件和算法上,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大脑”。
当然,还不能不提宁德时代。
这家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领投了银河通用10亿元。他们首次把“电池+机器人”写进了公司的战略报告。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电池包的增量市场,更是未来具身智能生态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础设施。
这些人/机构,他们不是单一的技术英雄,而是产业的整合者、投资的布局者和成本的颠覆者。他们正在用中国的资本、中国的制造、中国的场景和中国的智慧,重新定义具身智能的未来。
五、抓住分钟计费时代的商业机会
好了,以上说完了产业全景,我们回到最实际的问题:具身智能的“分钟计费”时代已经来临,应该如何抓住其中的机会?
这不仅仅是科技企业的事情,对于任何一家正在经营的企业,甚至每一个正在思考未来职业发展的个体,都值得深入思考。
1、企业如何接住这波机会
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公司的成本结构。
这不是一个空泛的建议,而是一个具体的计算题。打开财务报表,仔细看看人力总成本(工资、保险、管理、培训、流失)。然后,去接触几家具身智能的租赁服务商,了解一个机器人能替代的工种,以及它的租赁成本。
如果公司的业务流程中,存在大量重复性高、标准化强、人力成本又在不断上升的环节,那么恭喜,已经找到了第一个机会——成本替代机会。比如,制造业的搬运、物流业的分拣、服务业的清洁,这些都是已经被验证的、可以被机器人替代的场景。
当然具身智能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成本的替代。它还带来了能力提升机会。机器人可以做到24小时连续作业,它们在精度和一致性上远超人类,它们可以在高温、高压、高危的环境下工作。这些,都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优势。
最后,它带来了模式创新机会。
这才是真正值得所有经营者深入思考的。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一次性投入到按使用付费,从单点应用到系统解决方案——这是具身智能正在重构的商业模式。
举个例子,一家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可以考虑向客户提供“制造+机器人”的服务。比如,企业不仅为客户生产零部件,还提供机器人来帮助他们进行装配。这样,就从一个简单的供应商,升级为一个解决方案提供商。
2、个人如何在变化中找到定位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具身智能的普及,意味着我们的工作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不是恐慌,而是技能升级。
传统的体力劳动者,需要学习如何与机器人协作,如何维护和操作机器人。未来的工厂里,不再是人对着人,而是人对着机器。人机协作的流程设计能力,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技能。
对于管理者来说,需要重新思考管理模式。当团队里,既有人类员工,也有机器人“员工”时,如何进行调度和管理?如何设计绩效考核?这些都是新的挑战。基于机器人的业务流程优化能力,将成为你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寻找职业机会的人,那么这个领域也充满了新的可能性。机器人应用工程师、人机协作流程设计师、机器人租赁服务顾问,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的热门职业。
3、一个务实的行动时间表
现在:就梳理业务流程,识别那些可以被机器人替代的环节。计算人力成本结构,看看机器人租赁是否划算。去接触几家服务商,了解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3个月内:选择一个试点场景,启动小规模的租赁测试。建立一套效果评估体系,确保不是在盲目投资。培训相关的员工,让他们了解如何与机器人协作。
1年内: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扩大应用规模。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将机器人引入更多的业务环节。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考虑从一个使用者,转变为一个服务提供者,去为同行提供机器人租赁服务。
具身智能的“分钟计费”时代,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它背后,是一场从技术导向到效果导向、从产品销售到服务租赁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整个科技产业的游戏规则。
抓住这个机会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拥有最尖端的技术,而在于是否能看懂背后的商业逻辑,算清楚成本账,并快速行动起来。因为在这个时代,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洞察。
——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