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按照气候类型划分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非地带性分布,是指那些不遵循理想大陆气候带(如热带、温带、寒带)和大气环流规律(如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分布。其成因主要受地形、洋流、海陆轮廓、风带等非纬度因素影响。
以下是按照主要气候类型进行的归纳总结,并附上经典案例和成因分析,非常适合高考复习。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地带性分布: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1.非地带性分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中美洲东部
成因:
(1)信风迎风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
(2)地形抬升:沿海有山地(如马达加斯加的马鲁穆库特鲁山、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地形抬升形成丰富地形雨。
(3)暖流增温增湿: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等经过,增温增湿效果显著。
2. 几内亚湾北岸(如尼日利亚、喀麦隆沿海)
成因: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同时夏季西南风(本质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带来大量海洋水汽。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地带性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如非洲中部、巴西高原。 非地带性分布:
1. 东非高原(如肯尼亚、坦桑尼亚)
成因:地势高,海拔高(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虽然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本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地势高,气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无法满足热带雨林气候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了“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这是地形因素导致非地带性的最典型例子。
2. 南非高原内侧(如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成因: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但夏季仍受赤道低压带北移影响,有一定降水,形成干湿季。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地带性分布: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离岸风控制,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西部。 非地带性分布:
1. 南美洲西海岸(秘鲁、智利北部)
成因:
(1)秘鲁寒流:强大的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2)安第斯山脉阻挡: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平原的湿润气流。
(3)东南信风为离岸风:在该区域,风向与海岸线平行或为离岸风,难以将水汽输送至陆地。
2. 非洲西南部(纳米布沙漠)
成因:与南美西岸类似,受本格拉寒流的降温减湿影响。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地带性分布: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西北部、智利南部。 非地带性分布:
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及新西兰南北二岛
成因:虽然纬度位于南纬40°以南,但该区域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西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加之岛屿地形,形成了与西欧类似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体现了海陆分布对气候带完整性的影响。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地带性分布:温带大陆内部,如亚欧大陆内部、北美大陆内部。 非地带性分布:
1. 巴塔哥尼亚高原(南美洲东部)
成因:这是最著名的非地带性案例之一。
(1)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位于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雨影区),西风越过安第斯山后下沉增温,水汽早已耗尽,变得干燥。
(2)虽然东临大西洋,但该地区海岸平直,且受福克兰寒流影响,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六、地中海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地带性分布: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智利中部。 非地带性分布:
1. 澳大利亚西南角(珀斯附近)
成因:该区域面积较小,但其形成原理与地带性分布一致(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可视为地带性分布的南半球片段。其特殊性在于分布范围的局限性。
七、总结与复习建议
1.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成因总结
2.高考答题技巧: 当题目问及某地气候成因,且其纬度与典型气候不符时,应优先从以下角度分析:
(1)地形:是否位于山地迎风坡(多雨)或背风坡(少雨);是否因海拔高导致气温降水变化(如东非高原)。
(2)洋流: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还是寒流(降温减湿)。
(3)风带:风是向岸风(带来水汽)还是离岸风(带走水汽)。
(4)海陆轮廓:大陆是否在该纬度缺失,或是否有岛屿、半岛等地形,影响了气候带的连续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