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雷记者满身是血还笑着说:‘胶片在,咱们就没白死!’他拉响手榴弹时,手里的钢笔还攥得死死的。”幸存警卫员张永和在1982年访谈时回忆道。
追光不止赴前线
雷记者,名字叫雷烨,本名项金土。1914生于浙江金华孝顺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习书画、通诗文。1930年考入杭州之江文理学院附属高中,在校期间接触进步思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项金土放弃学业奔赴延安。1938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雷烨”,寓“雷霆之光,照亮黑夜”之意。
1939年被派往华北敌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记者,主动要求深入日伪“扫荡”最频繁、最危险的冀东抗日根据地。
![]()
突遭偷袭护村民
1943年4月,日军发动“春季大扫荡”。 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专攻八路军指挥机关的精锐部队--益子重雄挺进队,通过无线电侦测锁定雷烨位置。
而此时的雷烨,正在晋察冀边区秘密交通站,位河北平山县的曹家庄整理潘家峪惨案照片、编写《冀东抗战史稿》。
4月20日凌晨5点钟,日军200余人伪装成八路军,趁浓雾偷袭曹家庄。
哨兵发现异常鸣枪示警,雷烨立即指挥村民和12名警卫战士向村后狼牙山方向突围。
凌晨5时20分,为掩护携带资料的村民转移,雷烨带刘二小、张永和2名警卫员据守村口石磨工事阻击。
雷烨三人在石磨工事三次击退日军冲锋,用手榴弹炸死日军小队长荒木三郎,毙伤敌十余人。
但面对强大的敌人,三人不得不边打边后撤。
在撤退过程中,警卫员刘二小在高喊:“雷记者快走!底片比命重要!”后不幸牺牲。
凌晨5时50分,雷烨和警卫员张永和退守到村北断崖下。
临危不惧保底片
此时,雷烨右胸中弹,浑身是血。他自知难以突围,于是将随身携带的8卷未冲洗底片藏入村北断崖下的石缝中,然后砸毁相机镜头,用最后力气撕碎笔记本内页吞下,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凌晨6时10分,日军发现血迹包围了雷烨藏身的石缝,喊话劝降。
面对敌人的诱降,雷烨大声对藏在附近的张永和喊:“告诉同志们——底片在崖缝里!鬼子可以杀我,但杀不死真相!”
当日军逼近至5米时,雷烨拉响最后一枚晋造手榴弹,与3名日军同归于尽,年仅29岁。
![]()
身后光和彩
等日军走后,村民李老根深夜返回石缝找到8卷底片,由交通员转交晋察冀画报社。仅存32页的残损手记本被列为一级文物,现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村民还在爆炸现场岩缝中找到了被炸得扭曲的钢笔,这支钢笔2015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抗战文物展”
1943年5月,《晋察冀日报》头版刊发社论:“雷烨用生命践行了新闻战士的誓言:笔为枪,身为盾,胶片即灵魂!”
这位“镜头后的战士”以最惨烈的方式证明:在捍卫民族记忆的战场上,新闻工作者同样是永不倒下的旗帜。
雷烨的长篇通讯《滦河曲》记录了冀东军民在日军“三光政策”下的抗争,被《晋察冀日报》连载,毛主席读后称赞“写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在1941年日军屠杀村民1230人,制造了“潘家峪惨案”后,雷烨冒险潜入现场,拍摄焚毁的村落和幸存者控诉,这些照片后来成为东京审判证据之一。
1944年7月,晋察冀辖区举行雷烨牺牲一周年纪念暨《晋察冀画报》雷烨作品追悼特刊发布会上,聂荣臻题词道:“他的镜头比刺刀更锋利,他的纸笔比子弹更穿透人心。”
![]()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