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王羲之的作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最接近于原版、最还原真迹的法帖来临习,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拓本不及原碑,原碑不及摹本,摹本不及双钩,双钩不及剪裱。”碑刻、拓本经过了刻工雕琢这一步,很多细微处理就已经失去了;而墨迹本里,摹本融入了创作者个人的特点,双钩则更为“客观”;相比直接从原作上剪下来的字,双钩则又不如了。
在台北故宫故宫博物院,有一件足以改写整个书法史的作品,此卷通篇共计1903个字,乃是目前唯一确定为王羲之真迹的作品,它就是《圣教序》的集字原稿,文物编号为K2B000383N000000000PAF。《圣教序》原碑现存西安碑林,已然断裂残损。
其拓本虽多,但均存在缺字、漫漶、模糊不清的情况。而怀仁当年摹刻上石前,先将所需要的字通过钩摹、剪裱的方式集成一部墨迹本,这其中有些字是直接从原帖上剪下来的,所以,学界认为这部文物“与真迹无异”。
此作完成后递藏有序,结尾之处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赵孟頫、虞集等人的长篇题跋。卷后虞集的题跋,道出了此卷的来历:“圣教序者。唐太宗为三藏法师玄奘撰也。高宗临御。以一金钱购王羲之一字。命怀仁汇集成文。藏之天府。其勒石行世者。则怀仁临摹笔也。”
这就是说目前我们见到的宋拓刻本圣教序乃是当年怀仁和尚所写,而这件墨迹本圣教序才是当年怀仁集字流传下来的真迹。《墨迹圣教序》全卷纵约26厘米、横近11米长,字径大小约2厘米,它填补了碑刻细节缺失、笔路不清、墨法不存的缺憾。
从书写技法来看,此卷每一个字都变化精微。碑刻中,王羲之“一搨直下”的露锋起笔,被刻工处理为方头或圆头,掩盖了笔尖切入纸面的角度与力度,而墨迹版可见。露锋、提按、回锋,保留了笔锋弹性变化的轨迹,而碑刻中此类细节多被简化。
碑刻笔画粗细能通过刀工深浅表现,而墨迹版通过墨色浓淡,直接记录了书写时的力度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墨迹版正是这一理论的视觉实证。碑刻天然缺失墨法信息,而墨迹版至少保留了两大墨韵特征:浓淡变化、枯润对比。
清代王澍曾说:“非见墨迹,不知古人笔法之妙。”通过这部《墨迹圣教序》,我们可以领略到王羲之正宗的行书笔法。
如今,我们将此卷按照1:1比例超高清复刻出来,并且将所有内容包括题跋都做了详细注释,以便于大家临摹学习。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