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今人校注明代史籍和所绘明代图集,将福建东南海域的“浯洲屿”和“浯屿”混淆为一地。从岛屿称谓、地理方位、海岛规模、生业状况、寨所建置以及舆图标注等方面考察,证实明代福建“浯洲屿”与“浯屿”实为两个独立的地理实体。对历史时期海岛地名讹误的考证,有助于深化学界对我国海岛主权的历史认知。
【关键词】明代;浯洲屿;浯屿;金门
《元史·百官志》载福建“凡置盐场七所”,即包括浯州。按中华书局校勘记,“此‘浯州’实指‘浯洲屿’,即福建金门岛,今金门县。其上旧有盐场。‘州’当作‘洲’,今改”,实为不刊之论。《明史·兵志》载福建沿海设有五大水寨,浯屿为其中之一。清代以来,将“浯洲屿”与“浯屿”混淆者甚多,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误认为浯屿水寨“置于浯洲屿太武山下”。今人校注明代海外交通史籍也出现将“浯屿”认同“浯洲屿”的讹误,如向达在《两种海道针经》中认为“明代浯屿原指浯州屿,即福建金门岛”,谢方校注《东西洋考》也认为“浯屿,今我国福建省金门岛”。《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福建地图亦采信此说,将金门所驻防岛屿错误标注为“金门(浯屿)”,实应改为“金门(浯洲屿)”,“浯屿”另有其地(图1)。
明代福建枕山襟海,岛屿众多。从岛屿称谓来看,明代以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类,即“海中之地可以合聚落者”曰“洲”,“小于洲而亦可居者”曰“岛”,“小于岛”曰“屿”,“小于屿而有草木”曰“苫”,可见“洲”比“屿”类海岛更大。按明代浯洲人蔡献臣《清白堂稿》所载“海屿之大者曰浯洲、曰嘉禾,而其小者曰浯屿、曰烈屿”,直接表明浯洲屿与浯屿不仅是两个岛名,且前者比后者更大。另,从岛屿方位看,浯洲屿地处泉州府东南大海,去同安县治陆行九十里、水行五十里,“西连烈屿、中左,南达担屿、镇海”。而浯屿位于漳州府东部海域,与大担屿、小担屿相连。
除岛屿称谓、地理方位不同,浯洲屿与浯屿的海岛规模及生业状况也有显著差异。据明代文献记载,浯洲屿“翔风十七、十八、十九、二十都地也,广袤五十余里”,岛上有大双山、小双山、虎山、金山等十余座山,“其最高者曰太武”,即北太武山(与漳州府漳浦县南太武山相对);岛内另有自然生成的许坑、湖山、湖头、赤庭、湖尾五湖,明末时赤庭湖、湖尾湖已淤塞为田。由于浯洲屿“田地稀少,多产鱼盐”,岛上民众遂以此为业,至弘治年间,浯洲场盐课“额办一万四千九百七十六引三百六十一斤”,约占泉州府盐课总额的四分之一。此外,浯洲屿“士诗书,皇朝科目为盛”,明中后期科举出仕的陈健、蔡献臣、蔡复一等良吏即为例证。反观浯屿,仅周围数里,“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在浯屿设置备倭水寨,后因寨址内迁,浯屿“孤悬海中,既鲜村落,又无生理”,一度成为倭番据点。明代文献中浯洲屿与浯屿作为地名同时出现的记载并不少见。如洪受在《沧海纪遗》中所言“漳贼谢万贯率十二舟自浯屿引倭陷浯洲”,池显方在《与阙褐公书》中所记“令左游收汛驻旧浯屿,出汛巡浯洲等处”,说明浯洲屿和浯屿实为两个不同岛屿。
再从岛屿建置变迁来看,浯洲屿和浯屿也不存在统隶关系。浯洲屿为明代金门守御千户所驻防岛屿,隶永宁卫。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修筑金门所城,“周围六百三十丈,基广一丈,高一丈七尺,窝铺三十六,门四”,“金门”遂成浯洲屿别称;永乐十五年(1417),都指挥谷祥又“增高三尺,筑西、北、南三月城,各建楼”;至正统八年(1443),都指挥刘亮、千户陈旺再增置四门敌台。此外,浯洲屿从洪武时期还增置陈坑、峰上、田浦、官澳四所巡检司及盐场司,并未设置水寨。浯屿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起即为浯屿水寨驻扎地,据明代《八闽通志》和《闽书》记载,浯屿水寨“旧设于浯屿”,此后“以其孤远移入厦门,而寨名仍旧”,万历内阁辅臣叶向高在《改建浯屿水寨碑》中也明确记录寨址“故在大担、南太武山外”的浯屿。因此,顾祖禹、向达等人所言浯屿水寨原置于浯洲屿的说法存在讹误。到了弘治年间,浯屿水寨已经迁移至嘉禾(厦门)岛的中左所,但仍沿用“浯屿水寨”旧称,“每岁分永宁、漳州二卫军士更番备倭于此。永宁卫官二十六员,旗军二千二百四十二名。漳州卫官一十二员,旗军六百五十六名”。为区分内迁之后的“浯屿水寨”地名,浯屿岛也一度被称作“旧浯屿”,如明人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所言“其旧浯屿基,乃为寇之窠穴”。至万历时期,浯屿水寨又从厦门中左所“移于晋江石湖”,仍用此前寨名,“战舰四十八只,兵千八十九名,岁饷大约银万一千九百两有奇”。由上可见,浯屿水寨虽历经两次内迁,但“浯屿”这一岛屿名称并未改变,且与驻防在“浯洲屿”的金门所也无隶属关系。
另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代《泉州府图说》,浯洲屿与浯屿的地理位置、寨所建置也清晰可辨(图2)。该图集应绘制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或稍后,图中城镇卫所巡司皆有明显符号标注。按“同安县图说”记载,该县“海外诸岛有大嶝、小嶝、古浪、烈屿,星置棋列,而浯州、嘉禾为冠”,表明浯洲屿和嘉禾屿面积最大,与前引明人蔡献臣所载一致。按“官澳巡司图说”记载,“官澳巡司在县东南之浯州,去峰上二十里”,直接表明舆图标注的“金门所”“官澳巡司”“峰上巡司”“盐场司”所在地即为浯洲屿,其他如“浯州场”“太武山”“田浦司”“陈坑司”等标注也可补充论证(图2)。舆图中邻近小担岛的“旧水寨”则为浯屿,按《泉州府图说》,万历三十年(1602),“该本府程知府筹画海上,惟浯屿寨汛地,起崇武、止料罗,最称险要”,“晋江县图说”亦提及“近蒙程知府请移浯屿水寨于石湖澳,北仰崇武、南瞰料罗”,与前文所论互为补充。
综上考述,明代福建东南海域中的浯洲屿和浯屿实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无论是岛屿称谓、地理方位,还是海岛规模、生业状况及寨所建置,二者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今人校注明代史籍和编绘明代图集时,应注意类似浯洲屿与浯屿的地名讹误问题。对相关岛屿的考证既能深化学界对我国相关海岛主权的历史认知,也可为社会各界规范使用海岛名称提供学术依据。
作者:龚俊文
来源:《历史地理研究》2025年第2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王玉凤
校对:贺雨婷
审订:宋柄燃
责编:耿 曈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