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今天(9月15日)上午,在谈家桥小区居住了近40年的陈阿姨接过新房的钥匙,心情激动,“从新房阳台望出去,还能清楚地看到上海‘三件套’。”
当天,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谈家桥小区成套改造项目居民正式启动回搬,610证老街坊、老邻居圆了期盼数十年的“安居梦”。
老房旧貌换新颜
谈家桥小区地块建于20世纪50年代,由谈家桥路121弄和谈家桥路155弄、157弄两个小区组成。改造前,17幢非成套住宅挤在有限空间里,居住着610证居民,条件格外窘迫。15平方米的空间里,床架上下铺、衣柜贴墙角,转身都要小心翼翼,“一间房塞三代人”十分常见。
“以前住一楼,台风天雨水能漫到膝盖,家里的柜子、床都得垫高,怕被水泡坏。”居民韩阿姨回忆,过去数十年,“共用厨房,没有独立卫浴”是常态,几户人家的煤气灶紧挨着,饭点油烟四处弥漫,还藏着煤气泄漏、电路过载的隐患。
每天清晨倒痰盂、傍晚提水桶成了固定“任务”,老人爬着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倒污物,稍不留意就可能摔倒。“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地板不平,乒乓球能从这头滚到那头”成了常挂嘴边的无奈调侃。
如今,步入崭新的谈家桥小区,1幢8层多建筑与3幢21-29层高层建筑错落有致,布局规整通透,浅灰色外墙搭配玻璃飘窗,每户都能享受到充足采光,再也不用为“晒不到太阳”发愁。住房内部更是贴近日常需求,每套住宅都配备了独立厨房与卫生间,彻底摆脱了“几户合用”“排队上厕所”的尴尬。
站在新房的阳台上,韩阿姨笑得格外灿烂:“以前住一楼又潮又暗,晒个被子要跟着太阳跑。现在不仅有独用的阳台,厨房卫生间也都是自己的,亮堂又安心!”
改造细节见温度
“以前的弄堂狭窄得仅容两人侧身而过,老楼外墙斑驳脱落,空中电线纵横交错,孩子只能在巷道里追逐,老人连歇脚长椅都没有。”徐阿姨在谈家桥住了40余年,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熟稔于心,后来无奈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在外租房,却始终惦记着老邻居、老地方。
回到改造后的新家,徐阿姨满心欢喜:“阿拉终于能‘回家’了!”公共空间的升级让人眼前一亮,改造前的“一线天”弄堂被连片绿地取代,乔木、灌木与草坪层次分明,真正实现“推窗见绿”。
配套建设的公共设施,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专属休闲空间。老人可以在树荫下聊天晒太阳,孩子可以在游乐区奔跑嬉戏,年轻人则能在健身区锻炼,曾经“挤得转不开身”的公共区域,成了邻里互动的温馨场所。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谈家桥小区的回搬住户中,80%以上都是老年人。如今,小区每单元都配备了电梯,楼梯间还增设了无障碍扶手,搭配智能感应照明,安全又方便。
画上圆满的句号
从“蜗居”到“安居”,谈家桥地块的蜕变,是静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缩影。作为共和新路街道首次开展的成套改造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房管局、北方集团、中建二局与街道携手并进。从2020年12月成套改造方案公示,到2021年9月完成所有居民签约及搬离、12月完成旧房拆除平整,再到如今居民顺利回搬,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
街道抽调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逐户翻阅资料、研读政策,把居民的承租权归属、户籍人口、家庭矛盾等情况“倒背如流”。针对失联居民,通过网格员、老邻居、原单位等多渠道联络,累计拨打电话5000余次。通过一次次上门倾听诉求,一遍遍组织协调沟通,耐心帮居民分析利弊、化解心结,最终推动了选房工作的顺利完成,让每一户都拥有了温馨又舒心的“小家”。
“以前住得挤、不方便,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房子敞亮了、生活便利了,终于有了踏实的归属感”。居民郭阿姨说,她已经和家人商量好,拿到钥匙后就开始装修,争取年底前搬入新居。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居民将分批次拿到新房钥匙,预计本周完成。回搬仪式当天,首批拿到钥匙的居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新房,和家人一起规划装修布局。一场跨越五年的旧改攻坚,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陈佳琳
编辑:龚紫珺
编审:周春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