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0年秋天,许世友凑到耿飚面前,突然来了句:“要是1955年还在军队,你觉得你该授啥军衔?”
耿飚看了他一眼,回答:“别的不敢讲,肯定在你前面。”
这是调侃?是自信?还是另有深意?
军衔评定背后的沉默交锋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实行军衔制度。
制度怎么定的,文件都写得清清楚楚:红军时期当过师级以上的,抗战时期干过旅级以上的,解放战争中干到军级以上的,有资格评定军衔。
可资格只是一个框,具体授什么,还得看你当时的位置和党内信任。
许世友当年是正兵团级,华东军区副司令,按标准妥妥是上将。
评定结果出来,他排在上将名单第六位,位次不低,声望也足。
那个时候的他在南京军区,实权部队头头之一,铁拳子出名。
但耿飚这边,1950年就被调去外交部了,说是“转业”,但毛主席明讲:“将军当大使,不算转业。”他当时走得急,身份没变成文职,只是暂时离开了军队系统。
于是,1955年授衔那一波,他压根就没参与。耿飚就这样,成了唯一一个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
军衔虽没评,但他的经历不是谁都能比的。
两人都是硬碰硬打出来的将领,资历各有千秋,级别上许世友略高,但战场经历上,耿飚并不吃亏。
这两人当年虽不在一个军,但交集多得很,长征时一南一北,各守一线,抗战末期又都有重要职务。
1949年后,他们在不同战线继续立功,但谁也没落下谁。
真正让两人走得更近,是1980年以后。
那时候许世友已是军委委员,耿飚刚从外交部调回国防系统,成了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部长,军内二把手之一。
两个老战友又在一起共事,几十年没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一回终于碰上了。
场子热了,话也多了,闲聊自然少不了回忆当年。
一句玩笑话,撩开多年悬念
那天在军委办公楼,许世友敲门进来,耿飚正在看文件,头也没抬。
许世友坐下后,盯着耿飚身上那身便装,冷不丁冒出一句:“如果当年你还在部队,会给你啥军衔?”
耿飚手一顿,放下笔,看着许世友,眨巴了一下眼睛,笑了。
“别的不敢讲,肯定排你前面。”
许世友一怔,然后就笑了,笑得不轻,笑完也没反驳。
这一幕,有点像两个老战士赛马,谁都知道底子,比的是彼此心里那点不服气的服气。
这话看似玩笑,其实说得有板有眼,按红军资历排队,他确实不靠后。
许世友听了不恼,反而笑,说明这话没说错,也没踩他面子。
当年一起扛枪,战场上下命令的兄弟,就算军衔比高低,骨子里都清楚谁是什么料。
这一问一答,不像是争功,更像是几十年兄弟之间,互相点破那点没说出口的尊重。
没人会在文件里写下这段对话,但许世友没反驳,就是默认,两人之间,没有你高我低,有的只是并肩走过多少风雨。
这种玩笑,只能他们俩这么说,说得出口,听得进去,也笑得出来。
军功对比
许世友当上将,从来没人质疑,原因简单,这人打仗不含糊,拳头硬,脾气更硬,跟着陈毅、粟裕一路冲杀下来,在山东、华东战场打出了名声。
可真要把耿飚的履历一条条摆上桌,谁高谁低,还真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
许世友起家早,红军时期就当红四军军长,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将之一。
能在红四方面军当上军长,那可不是靠熬资历,是刀口子舔血杀出来的。
到了长征中期,他奉命加入红一方面军,打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战功不缺。
抗战爆发后,许世友去了胶东。
那个时候胶东,日伪和顽军夹着,游击战场打得乱七八糟,他带兵守住了根据地,当上胶东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成了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一场济南战役,把蒋军打得死死的。
那年秋天,许世友被陈毅调去南京军区,坐镇东线。
当时他是正兵团级,这个级别里能打又肯服组织的将领,不多。
所以1955年授衔时,许世友没跑,妥妥上将。
那再看耿飚,这人低调,但履历硬。
红军时期,耿飚是红四团团长,听起来是团职,但这个团不一般。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要强行突破敌军十五个团围追堵截,耿飚带着一个团把湘江桥头咬死,打了一天一夜,死伤惨烈,连指挥刀都砍卷了。
事后朱德拍桌子说:“耿飚立大功!”
长征途中,还多次担任先锋,后来升任红一师参谋长,调度准确,不怯事。
当时红军内部,能文能武的指挥员凤毛麟角,耿飚是一个。
到了抗战,去了八路军留守兵团。
当参谋长可不只是写写报告,那是保卫整个陕甘宁边区的“中军帐”,要协调各路部队,还要兼顾边区防御和后勤保障。
能胜任这岗位,不光得懂战术,更得有人信他。
解放战争打响后,进了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当上副司令兼参谋长,这支部队就是“杨罗耿兵团”。
杨得志、罗瑞卿、耿飚三人联手,战术灵活,机动作战,是华北战场一把尖刀。
1950年被调往外交部,任驻瑞典首任大使,临走时,职务是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兵团级。
换句话说,如果1955年他还在军队,按这个职务,评个中将绰绰有余。
看同一批人,像李天佑、萧华这些副兵团级将领,都是中将。
但军衔这事,看得不只是当时职务,还有资历。
红四团团长这个起点高,同期团长级的将领,像杨成武、李聚奎,后来全是上将。
耿飚打仗经历比他们复杂,调度也比他们深,只不过因为去了外交系统。
所以他说“排你前面”,话不虚,不是说他一定评得过许世友,而是当年在红军排资论辈,自己确实够格。
笑语背后的尊重与分寸
许世友这人外冷内热,出了名的“烈将军”,动不动就拍桌子,讲话带火药味。
可这人讲究感情,对老战友尤其念旧。
两人在军委办公厅那几年,一个搞外交回来的,一个惯于带兵打仗,表面“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配合默契。
耿飚提倡改革,许世友抓执行,一个说理,一个出拳,军内事务推进得飞快。
1980年后,耿飚推进组建特种部队,许世友虽然年纪大了,但全力支持,拍板就定。
外人传说两人“谁都不服谁”,那是不了解这对老搭档。实情是,彼此了解得太深,才敢说狠话、开玩笑。
许世友虽然没明说耿飚应授什么军衔,但他公开场合一直尊称“耿部长”,从不喊外号、不带口音,足见敬意。
到了晚年,许世友依然把自己当“老战士”,穿着旧军装走进军区礼堂,还在小范围提起:“耿飚这人,打仗行,外交也行。”说完自个笑了。
耿飚这边也一样,虽然没军衔,无数场合仍被称为“耿将军”。没在乎军衔,却始终关心军队发展。
晚年回忆录里提到许世友,寥寥几笔,却用了“烈性人”三字,配一句:“这样的人,打仗不怕死,讲交情”,没有花腔,干脆利落。
这段话,胜过千言万语的评价。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耿飚同志传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
王树增:《解放战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