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是黄埔四期第一名,建国后婉拒上将军衔,毛主席:他不亚于我

0
分享至

1929年秋,陈毅带着中央“九月来信”回到闽西。

经过朱德、陈毅反复劝请,毛主席从上杭苏家坡回到汀州,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

可毛主席刚回来,当晚就打听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郭化若在哪里?”

一个月后,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毛主席在会场握住郭化若的手,笑着说:“你就是给我写信的郭化若?信写得好啊,我们红四军又添了个秀才。”

没过多久,他又说:“不愧是秀才,干个师长没问题。”



郭化若是黄埔四期第一名,蒋介石一度想留作秘书,可他却毅然投身革命。

建国后,他婉拒上将军衔。毛主席评价:“此人,不亚于我。”

黄埔第一名,两次拒绝蒋介石

在中国革命史上,郭化若是一位特殊的将军。他不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军事眼光和坚定的信仰,成为毛主席最信任的“高参”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他倡导抗日“持久战”;红军时期,他辅佐毛主席制定反“围剿”方略,被称为红四军的“儒将”。



毛主席兵法运筹如神已是众所周知,但能得到毛主席认可,被誉为“军事高参”,可见郭化若确有过人之处。

郭化若1904年出生在福建福州的一个贫苦家庭。家境窘迫,让他从小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九岁,他就开始在报馆抄写稿件,靠微薄的工钱贴补家用。十三岁才进入教会小学,能有学上,全靠父亲的坚持。

在校期间,传统教材里充斥着八股式的功名观念,可岳飞抗金、班超投笔、祖逖闻鸡起舞这些故事,却在他心里埋下了另一颗种子。

他从小就希望有一天能投身军旅,报效国家。



1920年,他完成小学高年级的课程,想继续升学。因父亲坚决反对教会学校,他转去报考福建省立一中,成绩名列前茅,可高昂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

最后他进入农林学校就读,不久仍因经济拮据被迫辍学。少年的失落与困顿,迫使他早早背起行囊,离开家乡,独自闯荡社会。

1925年秋,国共合作的北伐军兴起,郭化若果断投笔从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这一入伍,成了他日后近七十年革命生涯的起点。

在黄埔,他的成绩出众,屡次拔尖。蒋介石甚至两次下令,想把他调到身边担任秘书,以笼络这位“头脑灵光”的青年。

可郭化若心里清楚,蒋介石与革命迟早会分道扬镳,于是以“军人应在沙场效力”为由,坚决推脱。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担任炮兵队代理队长,这是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个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郭化若在黄埔时,虽然与毛主席并无交往,但对毛主席的文章早已耳熟能详。

比如:“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文字曾令他热血沸腾。毛主席的文字直击旧中国的黑暗,也给了郭化若强烈的思想震撼。

1926年,他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担任炮兵连连长。中山舰事件后,郭化若对国民党失望透顶,毅然宣布退出,公开成为共产党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深造。本来计划完成学业,可国内战局骤变,他果断放弃学业。



1928年冬,莫斯科寒风刺骨。回国的火车缓慢行驶在大雪覆盖的平原上。郭化若靠在车窗,久久望着车外一片白茫茫的天地,神情凝重。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国后要尽快去井冈山,参加毛主席和朱德领导的红军。

他已经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全交给这条道路。

主席身边的军事高参

1929年春天,郭化若终于回到上海。向党中央报到时,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上井冈山,去参加朱德和毛主席领导的红军。

他早就把目标定在这里,丝毫没有犹豫。经过辗转安排,他在福建龙岩找到了红军第三纵队。七大之后,他被任命为第二纵队参谋长。



刚到部队,他再次读到毛主席的文章。文中对军队里残留的军阀习气和非无产阶级作风提出了尖锐批评,入木三分,直击要害。

郭化若读后深受触动,觉得这些话完全切中实际。他更渴望尽快见到毛主席。

11月底,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毛主席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筹备古田会议,集中解决红军建党建军的原则问题。

会场上,朱德笑着向毛主席介绍:“这就是郭化若,黄埔毕业,刚从苏联回来。”

毛主席热情握手,说了一句:“好啊,我们红四军又添了个秀才。”

古田会议前夕,毛主席还特意“考”了郭化若一次,交给他一份任务:“即将召开的九大,要全面解决红四军内部的问题,你写一份材料,把问题和原因说清楚,最好能提些办法。”

郭化若不敢怠慢,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把自己入军以来的所见所闻都写进材料。他具体列举了军队中的不良思想和危害,逐条分析原因,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强化军事训练,并设立教导队、随营学校等建议。



毛主席看后非常满意,连声称赞:“很好,很有见解,当个师长没有问题。”这是郭化若第一次为毛主席写材料,立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红四军军部缺一位参谋处长。这个位置至关重要,不仅负责司令部的作战指挥文书,还要拟制重要作战文件,掌握大量核心机密。

毛主席提议由郭化若担任,前委讨论后一致通过。从此,郭化若进入核心指挥层,直接在毛主席、朱德身边工作,负责起草文电,参与作战筹划。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病重送往后方,郭化若临危受命,出任代参谋长兼总前委秘书长。

在这个位置上,他积累了丰富的司令部工作经验,逐渐成为朱德、毛主席、彭德怀最信任的参谋。

在毛主席、朱德的支持下,他白手起家,先后创建了红军第一个工兵队、第一个无线电队和第一所炮校。



那是1930年9月,部队路过安源煤矿,郭化若发现工人里有不少懂爆破的能手。他马上向毛主席、朱德建议组建工兵队。毛主席当场点头:“打长沙要是有爆破组开路,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快,工兵队成立,并在攻打吉安时发挥巨大作用。

同年龙冈战役,全歼敌18师。缴获的一部被破坏的电台和俘虏的电报员,引起郭化若重视。他细心安抚,逐一谈心,这些人最终配合修复了电台。

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由此诞生。毛主席听闻后十分高兴,称赞说:“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军事天才!”

此后,郭化若参与起草大量文电,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建议,被同志们称为“活诸葛”。

毛主席谈起他时,也常半开玩笑:“人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我有一个郭化若,诸葛亮是比不上的。”

毛主席:郭化若不亚于我

在红军艰苦的岁月里,郭化若不仅是毛主席、朱德身边的参谋,更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极为出色的军事高参。

1931年,他担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起草了第二次反“围剿”的通令。在这份文稿里,他提出了“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直敌”十项法则。



这使毛主席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更加具体化,也为红军的作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郭化若并不满足于照本宣科,他进一步指出:战术必须灵活。若敌人进攻并非优势,情况已经明了,我军又有准备,那就没必要“先退后打”,完全可以直接迎战。敌人驻扎不动时,如果工事不牢、警戒不严,我军也应主动出击,不必局限于骚扰。

毛主席听后十分赞许,说道:“郭子深得我意,常能举一反三。”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郭化若的这些思考,丰富了毛主席“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敌”的战略思想。

延安时期,郭化若更是发挥了长处。1939年,中央军委在抗大开办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共有学员130多人。

毛主席特意派郭化若亲授“战略学”课程,并对负责同志说:“你们放心,郭化若授得不亚于我。所谓'不亚’就是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



这个“不亚”,在毛主席口中是极高的评价。此后,他还担任军委四局局长、抗大三分校校长、延安军政学院教育长、炮兵学校校长等职,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我军大后方的教育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而在郭化若的革命生涯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他对孙子兵法的研究。

1938年的时候,郭化若送电报到毛主席那里,主席边看边感慨:“国民党顽固派头脑顽固,不承认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处处招架,处处挨打,能不失败吗?”

说罢,又叫住郭化若:“要写些文章,把运动战思想灌输给他们。讲马列他们听不进,讲古兵法他们或许能听进去。比如孙子的话,他们就懂。”

郭化若欣然应下。从1939年开始,他系统研读《孙子兵法》,并结合民族抗战的现实撰写文章。《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一文中,他提出:曹操八十万大军南下,若孙刘不联合,必然各个击破。正因团结,才有赤壁大胜。由此他指出,中国抗战必须团结一切力量,否则只能失败。



随后,他又写了《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强调抗击外侮需要内部团结和人民动员。这些文章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后,甚至引起不少国民党军官共鸣,有的来信称“读后深省”。

可以说,郭化若是毛主席委托下最早系统研究《孙子兵法》的军事家。

毛主席早年读过《孙子》,但没有时间深入整理。郭化若弥补了这个空白,把古代兵法和现代战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1957年7月新编今译《孙子兵法》隆重出版,毛主席知道后欣喜地说:“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1973年,主席亲笔指示,要他为《孙子今译》写一篇“批判吸收性的序言”。郭化若感到这是对自己最大肯定,随即写下长诗抒怀。



1978年,他又修订出版了《孙子译注》,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的先河,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孙子》研究专家之一。

在共和国授衔时,他本应是上将,但他坚持自认功劳有限,说自己大半生做的是理论和教育,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不愿接受上将军衔。最后定为中将。

他让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更系统化,也让后来的几代军人受益无穷。

即使今天,他留下的理论与经验,仍在指导和启发着军队。

参考资料:

红色儒将郭化若 方良平;陈安
郭化若:毛泽东的“军事高参” 王学亮
“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中将 夏明星;苏振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冰雅忆史 incentive-icons
冰雅忆史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心创作。
514文章数 22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