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肠镜年年做两三次?被割韭菜了!专家告知你科学的检查周期

0
分享至

肠镜,这个让不少人 “菊紧” 的检查项目,如今却成了体检中的热门。

一方面,它被视为排查肠癌的有力武器,让很多人对其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其检查过程的不适感又让人充满恐惧。

于是,出现了两种极端情况:有人盲目地年年做,仿佛这是 “健康保险”;有人则坚决拒绝,认为自己能靠饮食等避开肠癌。更离谱的是,还有人在“劝导”下,一年竟然做三次肠镜。

这不禁让人疑惑,肠镜真的需要如此频繁地做吗?背后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 “猫腻” 呢?



肠镜真相

说起肠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一根一米多长的软管从后门进去,想想都让人"菊"紧。但偏偏这玩意儿又被包装成了查肠癌的"金标准",搞得大家进退两难。有人因为怕疼死活不做,有人因为怕癌年年去做,两个极端都不对劲。

肠镜到底是干啥的?简单说就是用一根带摄像头的软管,从肛门进入查看整个结肠内部情况。它确实能发现息肉、肠癌前病变、炎症这些问题,这点没错。但关键是,它不是什么"洗牙"一样的常规保养项目。



中华医学会的指南写得很清楚:普通人群50岁以上首次肠镜正常后,每10年复查一次就够了。注意,是10年,不是1年。那些有家族史、息肉史的高风险人群,医生一般建议3到5年复查一次,也绝不是年年做。

听过最夸张的案例,一个50多岁的阿姨,身体健康得很,硬是被忽悠着连续三年每年做肠镜。去年做完还出现了轻微穿孔,在医院躺了一个星期。检查本身没查出任何问题,反倒被检查给折腾出毛病来了。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肠镜检查前的准备过程比检查本身更要命。喝泻药、禁食、清肠,这一套下来,年纪大点的人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有基础疾病的更危险。为了一个"可能"的风险,去承担一个"确定"的风险,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健康焦虑成了摇钱树

为什么明明医学指南写得清清楚楚,还有这么多人被忽悠着频繁做肠镜?说白了,有人把"健康焦虑"当成了生意来做。

你想想,一台无痛肠镜检查,加上麻醉、护理、耗材,轻松卖到一两千块。比起抽个血、拍个片子,这利润高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那些所谓的"高端体检套餐"里,肠镜总是被包装得特别重要,什么"不差钱就上"、"给家人最好的保障",听起来特别有道理。

更狡猾的是,他们很善于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你刚看到某某名人因为肠癌去世的新闻,立马就有体检机构打电话过来"关心"你的健康。你说巧不巧?这种"新闻驱动型健康焦虑"特别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判断。



不是说肠镜检查没用,而是说要理性对待。很多体检机构压根不会告诉你,其实有更便宜、更便捷的初筛方法。比如粪便潜血试验,一年做一次,几十块钱,无创无痛。如果结果异常,再去做肠镜确诊,这才是科学的筛查路径。

但这种方法对体检机构来说没什么赚头,所以他们宁愿直接推荐肠镜,美其名曰"一步到位"。实际上是想让你的钱包"一步到位"地变空。

而且,过度的肠镜检查不仅浪费个人资源,还挤占了医疗资源。你多做一次非必要的检查,可能就让真正需要的患者多等一天。



因人而异的风险管理

既然不需要年年做肠镜,那到底该怎么科学地进行肠道健康管理呢?

先说说高风险人群,如果你有直系亲属得过肠癌,或者之前查出过腺瘤性息肉,或者长期有便血、不明原因腹痛这些症状,那确实需要比普通人更积极的筛查策略。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年年做,通常3到5年一次就够了。

对于普通人群,50岁是个分水岭。50岁以上如果第一次肠镜没问题,10年后再做就行。这不是随口说的,是基于大量流行病学数据得出的科学建议。肠癌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浸润性癌,一般需要5到10年时间,有足够的窗口期让我们发现和干预。



那50岁之前就高枕无忧了吗?也不是。如果你有明显的报警症状,比如大便带血(不是痔疮那种鲜红色,而是暗红色或者黑便)、体重无故下降、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超过一个月、查不出原因的贫血,这些情况不管多少岁都应该尽快做肠镜。

对于不愿意做肠镜或者确实没必要做的人,有几个不错的替代筛查方法。粪便潜血试验是最基础的,每年做一次,能发现肠道的隐匿性出血。粪便DNA检测灵敏度更高一些,虽然价格贵点,但对那些实在恐惧肠镜的人来说是个好选择。

这些无创筛查方法虽然不如肠镜直观,但它们的价值在于"筛"而不是"查"。就像安检一样,先过一遍基础检查,有可疑情况再进一步深入检查,这样既高效又经济。



生活方式比过度检查更管用

说了这么多检查的事,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健康不是靠检查检出来的,而是靠生活方式养出来的。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只要检查做得勤,就能把疾病"拦截"在早期。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检查只能发现已经存在的病变,不能阻止病变的发生。真正能预防疾病的,是你每天的饮食、运动、作息。

拿肠癌来说,研究数据显示,坚持高纤维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能降低26%的肠癌发病风险,天天大鱼大肉、久坐不动、熬夜抽烟,就算年年做肠镜也架不住身体的抗议。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不要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绑架。现在的检查技术越来越精细,有时候能发现一些本来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小问题。比如一些很小的息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癌变,但一旦被发现,很多人就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和频繁复查中。

真正的健康管理应该是这样的:了解自己的风险因素,按照科学指南进行合理筛查,同时重点关注生活方式的改善。不要被商业宣传牵着鼻子走,也不要被"健康焦虑"吓得乱投医。

记住一句话:检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生活被检查绑架。理性对待每一次医疗决策,才是真正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河南一地预制菜园区加速改名

河南一地预制菜园区加速改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5 17:41:36
成都大雨海昌路积水淹到市民小腿肚,目前已恢复畅通

成都大雨海昌路积水淹到市民小腿肚,目前已恢复畅通

封面新闻
2025-09-16 13:16:06
江苏一县政协副主席,任上被查

江苏一县政协副主席,任上被查

扬子晚报
2025-09-15 17:19:44
莫言:女人接近男人,不过图这两样东西,那她也不缺一个祖宗供着

莫言:女人接近男人,不过图这两样东西,那她也不缺一个祖宗供着

诗词中国
2025-09-04 17:56:45
赵丽颖直播0互动被骂!网友:钱赚够不装了,不想播别接代言

赵丽颖直播0互动被骂!网友:钱赚够不装了,不想播别接代言

八卦南风
2025-09-15 21:10:03
杭州女子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中毒身亡,官方:事发地为征迁区域,正调查溶液源头

杭州女子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中毒身亡,官方:事发地为征迁区域,正调查溶液源头

极目新闻
2025-09-16 11:28:56
金正恩:让朝鲜人民每天都能吃到肉!

金正恩:让朝鲜人民每天都能吃到肉!

微微热评
2025-09-16 11:34:57
当年工人阶级说下岗就下岗,为什么现在多余的老师不能下岗?

当年工人阶级说下岗就下岗,为什么现在多余的老师不能下岗?

李老师讲最真教育
2025-09-15 21:19:53
林志颖妻子晒180大儿子,首次回应10年不让Kimi露脸,不是长得丑

林志颖妻子晒180大儿子,首次回应10年不让Kimi露脸,不是长得丑

心静物娱
2025-09-16 11:28:03
17号台风准备,18号台风随后,冷空气南下,7省暴雨局地大暴雨

17号台风准备,18号台风随后,冷空气南下,7省暴雨局地大暴雨

老牛讲
2025-09-16 11:07:22
罗永浩公开担心自己可能失踪,继续闹下去可能性很大

罗永浩公开担心自己可能失踪,继续闹下去可能性很大

深度财线
2025-09-15 22:18:55
队记:爱德华兹上赛季结束后坦承自己跟东契奇和亚历山大有很大差距

队记:爱德华兹上赛季结束后坦承自己跟东契奇和亚历山大有很大差距

懂球帝
2025-09-16 09:39:15
地铁小哥用一根牙签救了大爷25万,网友:这波反诈操作绝了!

地铁小哥用一根牙签救了大爷25万,网友:这波反诈操作绝了!

周道社会百态
2025-09-16 10:17:58
王欣瑜:我们对阵意大利不是占优势的那方,心态其实会更轻松

王欣瑜:我们对阵意大利不是占优势的那方,心态其实会更轻松

懂球帝
2025-09-16 11:05:10
湖南学生自带餐具打饭被拒:连饿3天,官方介入,校长回应惹众怒

湖南学生自带餐具打饭被拒:连饿3天,官方介入,校长回应惹众怒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09-14 13:26:36
热搜爆了!西贝道歉,10月1日前全国门店调整!于东来:希望不要毁了西贝

热搜爆了!西贝道歉,10月1日前全国门店调整!于东来:希望不要毁了西贝

中国基金报
2025-09-15 14:05:40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最新进展: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秦代石刻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最新进展: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秦代石刻

封面新闻
2025-09-15 12:32:15
英媒:通勤距离多达80公里,瓦尔迪的住所选择引发争议

英媒:通勤距离多达80公里,瓦尔迪的住所选择引发争议

雷速体育
2025-09-16 09:36:11
辛芷蕾终遭反噬:面对梁婷的5000字檄文,她真认怂假偿还

辛芷蕾终遭反噬:面对梁婷的5000字檄文,她真认怂假偿还

光影新天地
2025-09-15 21:20:10
3轮2球1助攻!皇马青训捡到宝,1000万欧白菜价,天赋顶级颜值高

3轮2球1助攻!皇马青训捡到宝,1000万欧白菜价,天赋顶级颜值高

阿泰希特
2025-09-16 10:11:36
2025-09-16 13:32:49
Hi科普啦 incentive-icons
Hi科普啦
传播有益的生活知识及科学文化
2289文章数 344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头条要闻

印度要再买114架"阵风" 巴总统猛然晒出一张歼10照片

头条要闻

印度要再买114架"阵风" 巴总统猛然晒出一张歼10照片

体育要闻

乌姆蒂蒂,为世界杯冠军赔上职业生涯

娱乐要闻

宋祖英事业巅峰隐退?李谷一道破原因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理想i6定档9月26日发布,定位纯电五座SUV

汽车要闻

优质智能体验/1.5T增程 别克至境L7正式亮相

态度原创

艺术
亲子
教育
健康
公开课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亲子要闻

# 二年级# 365天日记积累 每天练一篇#时光学作文 # 时光学金句

教育要闻

官宣:研究生,实行大类招生!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