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美的熵减原理
(谢林艺术哲学 × 信息论 × 耗散结构理论)
内容:美是复杂系统在对抗熵增时表现出的动态平衡模式;审美体验的本质是对生命抵抗热寂死亡的共鸣。
应用:AI艺术创作中“人性温度”的不可替代性。
谢林的艺术哲学中,艺术被看作是自然和精神的合成,是精神对自然的“显现”。他认为,艺术本身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自我表现,是精神与自然的互动过程,这与自然界的力量和秩序有着深刻的联系。在此框架下,美不是单纯的外在形式,而是生命力的体现,它反映了生命在内在张力中的表现。
![]()
而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无序度或信息的缺失。熵增意味着系统走向无序和混乱,最终达到热寂或死寂的状态。而在对抗熵增的过程中,系统通过各种机制进行自我组织、信息存储和能量交换,维持一定的有序状态。美,按照这一视角,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动态的“熵减”过程,即系统通过局部的有序化(如艺术、创造性表达)来对抗整体熵增的趋势。
耗散结构理论由物理学家普里戈金提出,强调在开放系统中,虽然整体系统趋向熵增,但系统内部可以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抵抗熵增。这个过程反映了生命和复杂系统在动态平衡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美作为一个“熵减”过程,正是通过这种动态平衡展现出系统的有序性和生命的力量。
![]()
当谈到AI艺术时,人性温度的不可替代性尤为重要。尽管AI可以根据算法生成图像、音乐等艺术形式,但它的创作过程没有生命的参与,缺乏对“熵减”过程中的生命张力的感知和表达。因此,AI创作虽然能展示复杂的艺术形式,但其缺少的是人类创作中由生理和情感经验所驱动的深层次共鸣。审美体验不仅仅是视觉或听觉上的刺激,它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感应”——这正是目前AI无法完全模拟的部分。
总之,美是复杂系统在对抗熵增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动态平衡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系统的自我组织和优化,达到高度有序的状态。审美体验的本质是对这种动态平衡的感知和共鸣,反映了生命体在抵抗热寂死亡过程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灵遁者作品《重构世界》
![]()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五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观自在大千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