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洞察
中国旅游演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然发生深刻转移。最初,它以宏大的自然景观和震撼的视觉奇观吸引观众,定义了“看什么”的标准;随后,它通过“公园+演艺”的模式,将体验从单一观赏延伸至全天候的互动娱乐,探索了“怎么玩”的边界。而今天,产业的终极战场已经转向了“如何体验”——通过颠覆性的空间设计与叙事革命,将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故事世界中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漫游者”与“剧中人”。这场以观众为中心的体验设计革命,不仅重塑了演艺产品的形态,更决定了其在未来市场中的生死存亡。
1.0 时代:舞台奇观的开创者——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被动仰望”
21世纪初,以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创作的《印象·刘三姐》为标志,中国旅游演艺进入了“观赏1.0时代”。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为习惯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众,提供一场前所未见的、基于真实山水的“舞台奇观”。
体验特征:奇观美学下的集体共鸣
观众的体验是典型的被动式、仰望式的。在固定的观众席上,人们与宏大的演出场面保持着明确的物理与心理距离。体验的本质是“看”,看的是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令人惊叹的奇景。其设计遵循“奇观美学”范式:宏大场面 (Grandeur): 动辄数百上千名当地村民组成的演员阵容,构成流动的“人海”景观,营造出史诗般的恢宏气势。
极致视效 (Visual Impact): 将真实的山水作为舞台,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灯光、音响技术,创造出如梦似幻的视觉冲击力。技术的核心作用是“点亮”和“渲染”自然,而非取代自然。
诗化叙事 (Poetic Narrative): 叙事宏大、抒情,聚焦于地域传说与集体情感,而非个体命运。观众被一种崇高的、诗意的集体情绪所包裹和感染。
空间与叙事:自然即舞台,观众即看客
“印象”系列最大的创举在于空间解放——将舞台从剧院中释放,让真实的山、真实的水成为最重要的“主角”。然而,在这种模式下,空间关系是固定的:舞台是无限延展的自然,而观众席是固定的观赏点。叙事是线性的、单向的,导演向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观众只需被动接收。
这一时代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给你看一场你从未见过的演出。” 它成功地满足了当时游客对新奇、震撼的视觉渴望,一举奠定了旅游演艺作为独立文旅产品的市场地位。
2.0 时代:互动体验的探索者——以《千古情》模式为核心的“引导参与”
如果说“印象”系列定义了“看什么”,那么宋城演艺的“千古情”模式则开始探索“怎么玩”的问题。它通过“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的组合拳,将单一的观演体验升级为一个更加丰富、可游玩的“体验闭环”,标志着产业进入了“互动2.0时代”。
体验升级:从“一小时”到“一整天”
宋城模式的革命性在于,它不把演艺视为孤立产品,而是将其嵌入一个更大的体验场景——主题公园。这实现了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延伸:空间延伸: 从单一的观众席,延伸到整个仿古主题公园的街区、广场、店铺。
时间延伸: 从固定的演出时间,延伸到入园后的所有游玩时间。
空间与叙事:打破“第四堵墙”,引导式互动
在空间设计上,宋城通过在园区内星罗棋布地设置小型演出点、快闪活动和NPC(非玩家角色),打破了传统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第四堵墙”。观众的身份开始从纯粹的“观看者”,向“准参与者”转变。高频互动: 《抛绣球》、《快闪秀》等小型演出与游客近在咫尺,演员会主动邀请游客参与。
情境营造: 身着古装的NPC会与游客搭讪、游戏,营造出“穿越”氛围。
任务驱动: 通过“我回大宋”等主题活动,游客可以换装、领取任务,像玩真人RPG游戏一样探索园区。
这一阶段的核心设计理念是:“让你在一个好玩的世界里,顺便看一场精彩的演出。” 核心演艺的叙事本身仍是线性的,但其外围的体验被设计成可参与、可互动的娱乐闭环,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娱乐性,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3.0 时代:沉浸革命的引领者——以《只有》系列为巅峰的“自由漫游”
近年来,由王潮歌主导的“又见”及“只有”系列,尤其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彻底掀起了一场“沉浸革命”。它不再满足于引导式的互动,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庞大的、可供观众自由探索的“戏剧世界”,将旅游演艺的体验设计推向了全新的3.0时代。
体验革命:从“参与者”到“漫游者”与“剧中人”
“戏剧幻城”模式的颠覆性在于,它将选择权彻底交还给了观众,实现了身份的根本性转变。叙事选择权: “幻城”内没有固定的游览路线,而是由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剧场构成“戏剧聚落”。观众可自由选择观看哪些剧目、以何种顺序观看。每一次游览,都是一条由观众自己定义的、独一无二的叙事路径。
身份转换: 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戏剧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可能在迷宫般的空间中寻找下一个剧场入口,也可能在某个微型剧场里成为“剧中人”,与演员进行平等的对话。观演界限被彻底模糊。
深度沉浸 (Immersion): 体验的核心不再是感官的震撼,而是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漫游。观众的身体与情感被完全调动,在行走、寻找、思考中完成属于自己的体验。
空间与叙事:非线性空间,去中心化叙事
这场体验革命的基石,是空间设计与叙事方式的范式级创新。矩阵式剧场集群: 空间上,它放弃了单一的中心剧场,代之以一个去中心化、网格化的剧场矩阵。整个“幻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可被“进入”的舞台。
非线性空间叙事: 空间动线的设计是开放的、非线性的,充满了岔路和迷宫,鼓励观众“迷路”和“发现”。空间本身就在讲述故事。
无痕融入的技术: 全息投影、智能互动装置等高科技手段不再是炫技,而是“无痕”地服务于情境营造,构建一个可信的、可交互的“幻境”。
这个时代的终极设计理念是:“让你走进一个世界,活在戏剧之中,并最终带走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这标志着体验设计已从满足娱乐需求,上升到满足情感、探索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更高层次。
战略分析:三大时代的体验设计演进路径
中国旅游演艺的体验设计,走出了一条从“控制”到“赋权”的清晰路径。其背后是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迭代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维度
1.0 奇观时代 (印象系列)
2.0 互动时代 (千古情系列)
3.0 沉浸时代 (只有系列)
观众角色
被动观看者 (Observer)
引导参与者 (Participant)
自由漫游者 / 剧中人 (Explorer/Character)
核心体验
视觉震撼、集体共鸣
娱乐互动、氛围营造
个性化探索、情感沉浸、精神漫游
空间利用
宏大、开放的自然舞台,与观众席分离
“公园+剧院”的复合空间,打破第四堵墙
去中心化的剧场矩阵,空间即叙事,鼓励自由探索
叙事结构
线性、宏大、完整
核心演艺线性,外围体验非线性、多点触发
非线性、碎片化、多线程,由观众自主构建
设计哲学
导演中心制:给你看我想让你看的
产品中心制:为你设计一套好玩的流程
观众中心制:让你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体验
技术应用
聚焦于声光电,服务于“奇观”营造
舞台技术与互动装置并重
无痕融入,服务于“幻境”构建和个性化交互
结论:体验为王,未来已来
从仰望山水奇观,到穿梭于戏剧幻城,中国旅游演艺在短短二十年间所完成的体验设计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它反映了中国文旅消费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的根本性变迁。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资本实力、IP知名度或技术水平的单点比拼,而是创造“峰值体验”的综合能力之战。谁能更深刻地理解观众的情感需求,谁能设计出更具自由度和个性化的体验路径,谁能将技术与艺术更完美地融合以创造出无可替代的“心流时刻”,谁就将掌握通往未来的钥匙。这场从“为观众演一个故事”到“让观众活在故事里”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