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周四晚,念念在渡过心理视频号的直播《担心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获得了大家由衷的喜爱,家长们看到念念的变化,都充满了信心。让我们不禁感叹,看上去如此单薄的小姑娘,内心竟是那么顽强!如今,她已经顺利成为了一名医学实习生,同时她也在学习渡过陪伴者课程,希望未来也能从心理方面帮助到同样经历的朋友。在明晚20点,念念将从陪伴者课程中学习到的方法,带着家长们做角色扮演练习。在小鹅通直播,欢迎大家扫码预约,不错过直播提醒~
直播预告:念念连麦家长(角色扮演)
从抑郁七年到成为实习医生:
我想告诉你,担心的事99% 都不会发生
我是念念,今年25 岁。此刻能在这里,聊过去的故事,像是隔着一层薄雾回望 。
现在的 念念,找 回了自己的“晴天”
七年抑郁、三次休学、四次住院,那些数字曾经像沉重的锁链,把我困在原地。可现在,我不仅完成了学业,顺利停掉了药物实现临床康复,还即将成为一名实习医生。
第一次休学后复学,我以为能回到从前的状态。毕竟休学之前,我是年段前几名,还是学生会主席,成绩单上的数字曾是我的骄傲。可返校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上课像听天书,注意力根本抓不住,笔记写得乱七八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掉到年段800多名 —— 我们年段总共才 900 人。那种从云端摔下来的落差,像一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没过多久,我的状态又垮了,只能再次休学。
住院中 的念 念
第二次复学更糟,只坚持了一个月。我记得那天走进新教室,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每个人的目光好像都带着打量。学号暴露了我的“特殊”—— 他们能看出来我比他们大两三岁,是休过学的 “插班生”。我不敢和人说话,不敢抬头,连课堂互动都像在受刑。有一次要上实验课,想到要和陌生同学合作,我突然浑身发抖、心跳加速,冷汗把衣服都浸湿了,最后只能逃回家。没过多久,我又被送进了医院。
第三次复学是在前年,我站在大学门口,腿都在打颤。辅导员的担忧、同学的议论、堆积如山的医学课程…… 无数个 “万一” 在脑子里打转:万一同学觉得我奇怪怎么办?万一医学的知识学不会怎么办?万一又像前两次一样失败怎么办?最严重的时候,我连课都不敢去,尤其是人多的大课和需要协作的实验课,一想到要走进教室,就像要走进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念念住院时的拍摄,墙上的笔迹似乎也在说“迷宫的出口在哪里?”
还好那时候,我一直和心理咨询师保持着联系。她让我把所有担心都写在纸上,一条一条拆解。我写了“同学会觉得我智商低”“老师会觉得我拖班级后腿”“实验课没人愿意和我一组”,写满了整整一页纸。咨询师问我:“如果你的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你会先入为主觉得他有问题吗?”我愣了一下,仔细想想,好像不会—— 顶多好奇两三天,之后就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后来我试着换位思考:对同学来说,我只是一个新来的同学,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圈、自己的学业要忙,根本不会花太多时间关注我。那些我害怕的“异样眼光”,很多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我开始试着去上课,哪怕只听半节课;实验课上,我鼓起勇气问同桌 “这个步骤我不太懂,能教我一下吗”,没想到她很耐心地帮我讲解,还主动说 “下次我们一组吧”。原来那些让我恐惧了很久的“难关”,真的没那么可怕。
医学的课程难度很大,尤其是期末,光闭卷考试的科目就有15 门,整本书都是重点。一开始我特别焦虑,因为生病后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下降了,别人半小时能记住的知识点,我可能要花两小时,还记了又忘。我又开始自责,觉得自己 “没用”“不如别人”。直到咨询师提醒我:“你现在的目标不是回到年段前几名,而是顺利毕业。”
我算了算,只要每门课考到70 分,就能达到毕业要求。那之后,我不再逼自己 “全部记住”,而是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点上。比如解剖学,我先把器官的位置、功能这些基础内容吃透,难一点的理论暂时放一放。慢慢的,我发现自己能跟上课程了,期末也顺利通过了所有考试。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把目标定得太高,忘了给自己“松绑”。
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念念成为医学实习生
其实孩子复学,家长的态度特别重要。我爸妈一开始也对我要求很高,嘴上说“没关系,尽力就好”,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 —— 他们会偷偷看我的成绩单,会担心 “你毕不了业怎么办”,这些无形的压力让我更紧张。直到后来,我妈妈开始学习如何沟通,不再用 “你再不起床就完了”“你怎么又不去上课” 这种评判的语气,而是说 “妈妈已经跟老师请假了,你想多睡会儿就多睡会儿”“这门课要是跟不上,我们可以找个家教帮你补补”。
她不再隐瞒为我做的事,会主动告诉我“我跟辅导员聊过了,他说可以帮你调整一下上课时间”“我给你报了个线上补习课,你要是觉得累,每周上一次就好”。这些话像一颗 “定心丸”,让我知道背后有支撑,不用自己硬扛。其实孩子都懂道理,我们知道 “不去上课会落下功课”“考不好会影响毕业”,但家长的评判只会让我们更绝望,而“我帮你打点好了” 这句话,才是最温暖的支持。
住院期间,病友小伙伴写给念念的信
休学的那几年,我也经历过“躺平” 的阶段。高中请假时,我每天躺在床上,黑白颠倒,什么都不想做;大学休学期间,我在医院待了一年多,出院后也不想出门,最好的朋友约我出去玩,我哪怕答应了,临出门前也会反悔。那时候我妈妈总劝我 “你要运动”“你要出去走走”,其实我都懂,但我真的没力气。后来她不再逼我,只是说 “你想躺着就躺着,没关系”。
直到我开始做家教,教小学生写作业、背单词。当孩子说“老师,你讲得我都懂了” 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 “有用” 了 —— 原来我还能帮助别人。慢慢的,我开始愿意出门,甚至会和家教的孩子一起去公园散步;后来我还去旅游,站在大山面前,觉得自己好渺小,那些烦恼好像也变小了。所以如果孩子现在不想出门、不想运动,别逼他,给他一点时间,他会慢慢找回力气的。
念念非常想分享给大家住院期间,看到孩子们写在墙上的 字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怕进校园怎么办”,其实最关键的是让孩子主动提出 “我想去学校”,而不是家长想让他去。如果孩子愿意复学,可以先帮他调整作息,比如用药物辅助调整生物钟;如果他害怕新环境,就和他一起把担心列出来,一条一条分析;如果学习跟不上,可以找家教补基础,还可以跟老师商量“能不能先不参加早自习”“作业少做一点”。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能让孩子慢慢适应。所以如果孩子现在不想出门、不想运动,别逼他,给他一点时间,他会慢慢找回力气的。
孩子们的心声
我曾经经历过最严重的状态,试过很多治疗方法,跑过很多城市看医生,也失去过一些朋友。但现在回头看,那些经历反而让我成长了很多。我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了和焦虑相处,也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我想告诉所有孩子:你担心的事情99% 都不会发生,别让想象中的恐惧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想告诉家长:请相信你的孩子,给他们一点时间和耐心,他们真的会慢慢好起来。
我们都会好起来,总能看见光
现在的我,不仅要成为一名医生,还在学习陪伴者课程,希望用自己经历帮助更多人。我知道康复的路很长,但只要一步一步走,总能看到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