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推自行车上高铁后续:官方回应,网友不买账:如果是中国人你们会让进?
9 月 4 日,广元火车站,D1046 次列车正在等待出发。旅客们正有序上车,突然,人群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骚动。两名外籍旅客,推着两辆一看就价值不菲的自行车,出现在站台。自行车上还驮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就那么径直地朝着车厢门口走去。周围的中国乘客都看呆了,拿出手机拍了下来。大家的印象里,自行车这玩意儿,是绝对不能直接推上高铁的。规定写得明明白白,打包好了,尺寸重量合规了,才能作为行李携带。可眼前这俩老外,没拆卸、没打包,就这么 “原生态” 地推了过来。更让人不解的是,车门口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阻拦,反而像是早已沟通好一般,引导他们上了车。
![]()
视频一发到网上,评论区瞬间就炸了锅。一句 “我朋友自行车上高铁,都让拆了前轮,怎么外国人整车都能进?” 的质问,获得了无数点赞。是啊,凭什么?
很快,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元车务段和广元火车站给出了官方回应。通报写得倒是很详细:当天 8 时 35 分,俩老外要去张家口,到站时离发车时间很近了。而且,还带着大件行李,其中一个老外手部有伤,没法拆自行车。于是,他们向车站求助。车站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一路绿灯,工作人员陪着他们把自行车当行李车,推进了站台,送上了车。上车后,列车工作人员还帮他们把轮子拆了捆绑好,全程 “未影响其他旅客”。通报最后,还特地感谢了广大网友的监督,并表示将 “持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
这番解释,听起来 “事出有因”,充满了 “人情味”。可网友们一个字都不信,大家只抓住一个点反复追问:如果是中国人,你们会让进吗?这个问题,振聋发聩。咱们不妨设想一下,把视频里的主角换一下。一个着急赶火车的农民工大哥,因为行李太重,想用自己的扁担挑着两个大麻袋包上车,工作人员会怎么做?一个手部受了伤的中国小伙,带着没打包的自行车赶高铁,他能获得 “陪同上车,车上拆卸” 的同等待遇吗?恐怕得到的回答,只会是冰冷的 “不行,规定就是规定”。
不是因为那两辆自行车占了多大的地方,也不是嫉妒那两个老外,而是被那种显而易见的 “区别对待” 给刺痛了。这种区别对待的背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惯性。今天你可以因为外国人手受伤而破例,明天就能因为别的什么 “特殊原因” 为另一些人行方便。官方通报里说 “未影响其他旅客”,这句话尤其显得苍白。它让每一个曾经因为行李尺寸超了一点点而被拦下,因为自行车没打包好而被拒绝进站的普通乘客,情何以堪?
![]()
其实,类似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曾经,在南京地铁上,中国男乘客喝奶茶被开罚单,而外国女乘客吃面包却只是被劝阻;在武汉,外国游客丢了自行车,当地全力寻找,而普通市民丢车却往往石沉大海。这些事件,一次次刺痛了公众的心,也让大家对 “区别对待” 变得格外敏感。在如今这个时代,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对于公平公正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大家渴望生活在一个规则明确、一视同仁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谁,都不能凌驾于规则之上,也不应该被规则不合理地排斥在外。
![]()
此次老外推自行车上高铁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次对特殊情况的人性化处理,但在公众眼中,却更像是规则执行过程中的 “双重标准”。这一事件,不仅仅关乎两名老外能否带着自行车顺利上车,更反映出公众对于规则公平性、一致性的高度关注。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如何避免 “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是相关部门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
在这件事情里,铁路部门或许确实出于好心,想要帮助受伤且赶时间的外国旅客。但这种好心,却因为没有提前与公众沟通好规则的弹性边界,而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在今后的工作中,铁路部门乃至所有公共服务机构,都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将规则的具体内容、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等,清晰地传达给每一位公众。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而不是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公平则是规则的灵魂所在。希望在未来,无论是谁,在中国的土地上,都能感受到规则的公平与公正,不再有 “如果是中国人你们会让进?” 这样令人心酸的质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