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王牌
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位于今北京市张自忠路23号的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病逝。同年,芜湖将孙中山于1912年作过讲演的大马路更名为中山路,以示纪念,由此开启了全国各地命名或更名中山路的纪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天的中国,以“中山路”为名的道路有将近200条。当然合肥也不例外。2016年,随着安徽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机关迁入新址中山路1号,这座城市的“中山路”多了一层特殊意义。十分巧合的是,安徽省政府原址也曾位于合肥“中山路”上。究竟是什么情况?
——编者按
安徽省府与前大街
读完编者按,有人可能就要问了,安徽省政府原址不是在长江中路221号?这条路曾经被称作“长江路”,并不叫“中山路”啊?因此,我们要把时间倒回到80年前——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密苏里号”上的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摄)
▲来源:资料图片
9月 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盟军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 接受 侵华日军总参谋长 小林浅三郎递交、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 ; 24日, 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侵华 日军第六军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将 签盖《受领证》,表示绝对服从命令,遵照规定缴械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宣告胜利结束。
小林浅三郎向何应钦呈递投降书(1945年摄)
▲来源:资料图片
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摄)
▲来源:《第十战区纪念册》
随着抗日战争结束,早先已有迁移 考虑的安徽省政府,正式决定将省会由立煌(今安徽金寨)迁往合肥,随即制定了《安徽省政府迁移运输办法草案》。根据《草案》,从10月开始, 以李品仙为主席的 安徽省政府、国民党省党部以及各附属机构陆续迁驻合肥。合肥县政府已于9月自西乡战时驻地迁回城内。
省府迁建办事处 在合肥成立
(1945年刊)
《皖报》
在稍早前选址阶段,安徽省政府已决定将战时曾为日军大本营、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的原安徽省立女子第六中学校舍作为办公场所。往期曾讲述过此地,历史上一度为远近闻名的“大书院”,庐阳书院、督学试院、合肥县学等先后入驻于内。从地理而言,这里亦位于城市中心,区位优势显著,尤其是其北侧街道——前大街。
《复员中的合肥
(1946年刊)
《中央周刊》
翻开清嘉庆年间绘制的《合肥县傅郭城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合肥城中央有条横贯东西的大街——自时雍门(即小东门)进城起,一路西行,相继穿过时雍桥、奎楼(即四牌楼)、窦家坊、洛水桥,至西平门(即大西门)出城。无论是其地理区位、战略意义还是规模长度、商业分布,“合肥第一街”当之无愧。
“小东门大街”
“前大街”
《合肥县傅郭城图》
▲来源:清
《(嘉庆)合肥县志》
从近年发现的史料及相关线索来看,此街或早于唐末五代筑外罗城时已初成雏形。现存明代方志地图中,亦在城内用线条标绘了此街。清《(嘉庆)合肥县志》对其作了详细描述:“ 时雍门内小东门大街,西为奎星楼,又西为饭巷口,又西为前大街,即西门大街 ”,将此街分为小东门大街、前大街(即西门大街)两部分。
“小东门大街”
“前大街”
▲来源:清
《(嘉庆)合肥县志》
清末民初,三孝口以西段以“西门大街”之名从前大街中分出,亦称“西大街”。此外,前大街亦称“前街”,小东门大街亦称“小东门街”“三牌楼街”。所谓前大街,首尾串联小东门街、西大街,对内联系东西城门及沿线各功能区,对外连接公路、码头,作为主干街道,用“前”字恰到好处,与后大街呼应,调和城市整体结构。
“三牌楼街”
“前街”“西门大街”(1919年绘)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抗战时期的小东门街
《独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队史》
民国时期的“中山路”
时间来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此时的合肥城在省府新成立的市政工程局主持下, 推进城市规划、市政管理,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9月,即颁布 《拓宽道路标准及两旁建筑物退让办法》 ,将前大街( 自西平门起至东外镇止 )及德胜街、北大街、南大街、买卖街、买卖横街、车站路等列为一等干道,规定宽度12米。
《合肥市区重建 规定街巷宽度
(1946年刊)
▲来源:《申报》
合肥市区道路街巷等级一览表
(1946年)
▲制表:又心
翌年,为了响应省府的省会市政建设工程,突出并巩固合肥作为省会的全省政治中心地位,扩大城市的政治影响力,合肥相关人士开始推动“地名改革”。对此《皖报(合肥版)》曾以《化俗成雅 合肥街道易名》为题作了报道,据文中称:“以本城街道名称,本多鄙俗如前大街后大街等命名,既无意义,复另含混辨认”。
《化俗成雅 合肥街道易名》
(1947年刊)
《皖报》
2月27日,合肥县参议会举行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一致决议“为化俗成雅,革旧陈新,以总理总裁暨本县先烈诸贤名讳改订为城内主要干道名称,藉新视听而资崇敬”。其中,“前大街改名中山街,在四牌楼以东为中山东街,四牌楼以西至三孝口为中山中街,三孝口以西为中山中街”,有些资料则将上述诸“街”记作“路”。
合肥市区街道更名情况一览表(1947年)
▲制表:又心
随后,合肥县参议会将此决议案分送省会警察局、合肥县政府,查照施行。同年编绘的《 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 》中,便将“地名改革”后的情况进行了具象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该图中即标注为——“中山东路”“中山中路”“中山西路”。有老人回忆称,当年尽管政府 已“化俗成雅”,但在民间,人们还是习惯使用旧名。
“中山东路”“中山中路”“中山西路”(1947年绘)
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
说起中山路上的建筑,首当其冲自然是省府,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等厅处仍与省府合署办公。再者便是小东门洪家花园,此时为省主席官邸。省党部驻三牌楼,省 田粮处、省保安司令部、省军管区司令部驻大书院(即省府斜对面),皖中师管区司令部驻落水桥西,等等。此外,亦有多家县级机构分布于中山路两旁。
合肥中山路重要机构分布一览图
(原图系1948年《合肥县傅郭城图》)
▲制图:又心
金融方面,三十五年(1946)1月4日迁肥的中央银行立煌分行,于同年11月13日改称合肥分行,地址中山中路76号。随县府迁回城内的合肥县银行,亦开设在中山中路上。文教方面,中山路上则有安徽日报社、合肥日报社、皖报社等新闻机构,以及省立合肥中学、中正小学、映典小学等中小学校,以中路段居多。
《合肥三等分行》(1947年刊)
▲来源:《中央银行同人录》
三十七年(1948)1月,市政工程局起草的《合肥市区修建计划》经省府常会通过,2月底开始实施。根据《计划》,省行政区位于城南区,北背中山路;文化区设在城区东南部,北沿中山东路与住宅区相邻,西与省行政区相隔;中山中路、中山西路等地带被划为商业区。另外,将东门内之逍遥津辟设为中山公园。
《合肥市区修建计划》之“旧市区”
(原刊于1948年《皖报》)
▲来源:《合肥市城市建设志》
根据“老合肥”熊态在《合肥老城志略》中的描述,中山路原为残缺不全、坎坷不平的石头路面,落水桥以东为土路,宽约6米,三牌楼以东、金巷以西的街道呈弧形弯曲(1954年开拓时,东、西二首分别斜向东南与西南穿过民宅裁弯取直,均留有一段老街,其中杨巷以西段称“西门街”,至1992年再次拓宽时消失)。
《肥城今昔
(1949年刊)
《申报》
在合肥市区道路拓宽工程中,中山东、中、西路被列为第三期。但直至三十七年(1948)底,因战局变化省府被迫南迁时,第三期仍未实际开工,加之“工程之浩大,建费之困难”,同第四期映典北路(今宿州路北段及拱辰街)一道,或缓或停,维持现状,不了了之……翌年1月21日,我华野先遣纵队一举解放合肥。
合肥解放
(1949年摄)
《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
新时代“中山路”的诞生
解放初期,各类文件材料使用地名未进行统一规定,“后大街”“中山路”等混用亦是常见现象,“原有街道名称极其混乱,有的则一街数名”,“这对日益繁荣的城市生活很不方便”。有鉴于此,1955年2月19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布告:自小东门至大西门之原小东门街、前大街、西大街的东西向道路,重新命名为“安庆路”。
前大街(1953年摄)
▲摄影:马昭运
布告后不久,再度更名为“长江路”。与此同时,解放初期的华野合肥城防司令部、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以及新中国的安徽省人民政府,继续沿用民国时期安徽省政府旧址。在历经数次修整、拓展后——1994年5月20日,合肥市政府决定:将长江路向东西延伸,由原来的3公里延至20多公里,原长江路更名为“长江中路”。
长江路(1959年摄)
▲摄影:董青
本市两大干线界定有新说
》(1994年刊)
▲来源:《合肥晚报》
时间来到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后,开展了城市战略规划研究与探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提出“引湖入城”的设想。2003年包河大道通车,向滨湖方向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要求合肥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包河大道(2003年摄)
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
2005年,市委八届十次会议提出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合肥向“141”布局扩展的要求,沿巢湖方向逐步建设生态型、现代化的新城区——滨湖新区,努力实现“环城—滨湖—临江”的演变,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
“141”远景空间结构图(2004年绘)
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2006年2月,合肥市规划局开始组织合肥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征集工作;11月,概念性规划进行深化整合工作。2007年2月,概念性整合规划获市规委会第2次主任办公会通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随后,开始编制各个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单元一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新“中山路”首次出现。
滨湖新区单元一土地利用规划图(2008年绘)
▲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按照合肥道路命名规则,“以安徽省地名为主的路名命名方案”已无法满足道路数量快速增长的需求,受省市对滨湖新区高标定位的影响,滨湖新区采用全国省市及山水风景命名道路。相关资料显示,新的“中山路”取自广东省中山市之名。但实际上“中山”在这里是带有双层含义的,既取相关地名,亦有人物纪念的考虑。
合肥市区部分道路名称规划调整方案(滨湖新区)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随着滨湖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山路自西段建成后,开始谋求向东延伸——2013年迎来扩建,2018年全段建成通车。与此同时,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安徽省委机关(长江中路39号)、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屯溪路435号)、省人民政府机关(长江中路221号)、省政协机关(宿州路317号)自2016年4月1日起开始搬迁,5月1日起在中山路1号正式办公。
安徽省政府办公大楼(2016年摄)
资料图片
札记
时至今日,曾经的“中山路”——长江中路早已由旧时“合肥第一路”蝶变为横贯老城东西、双向八车道沥青路面的“安徽第一路”,新时代的中山路则由省四大班子机关的落户,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目光汇聚的焦点。两条“中山路”看似毫无关联,从其与省府之间的空间联系而言,却是合肥城市飞跃发展及城市战略转变的一大缩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从未在这座城市留下过足迹,但在百年之后,这里的人们依然以某种形式表达纪念。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国庆将至,全国各地节日气氛渐浓。按照惯例,巨幅孙中山画像即将再次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巨幅
孙中山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2021年摄)
▲摄影:侯宇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仅供参考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看官指教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山路中学(2024年摄)
▲摄影:
颜洪熙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素材来源 | 《全唐文》《庐州府志》《合肥县志》《申报》《皖报》《中央周刊》《独立步兵第五十八大队史》《第十战区纪念册》《中央银行同人录》《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安徽省志》《合肥晚报》《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志》《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城市规划志》《合肥通史》《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及中国新闻社、中新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全国报刊索引、近代报纸数据库、“中研院”人社中心、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州日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城乡建设、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肥市民政局、合肥市图书馆、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安徽老照片馆、HM华墨国际、 往期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