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很快,日本就迅速占领了平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基本整个华北平原除了徐州会战之外就没有给日军以像样的抵抗。因为华北抵抗的无力,才使得日军能够轻而易举地占据在中国腹地推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军队的防守在华北如此空虚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成立了伪满洲国。面对这样的局面,蒋介石并没有对日宣战,他一方面宣称“攘外必先安内”,坚持对苏区进行“围剿”;一方面对日本妥协,尽量避免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而日本也正好利用这种心理,不断得寸进尺。
1933年,日本在完全占领了东北的情况下,开始向长城一线推进,试图占领华北的门户——热河。如果热河沦陷,那华北和内蒙古都将暴露在日本的狗蹄之下,因而东北军、西北军等都在长城一线对日军发起了坚决的抵抗。但蒋介石不愿意将主力部分北调抵抗日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第四次“围剿战争”中。因此,长城抗战坚持了3个月后,最终还是失败,热河被日本占领。
日本占领了热河后,蒋介石还没有放弃不抵抗政策。此后,日本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在塘沽谈判,蒋介石派遣熊斌前往签字。熊斌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没有和日本方面进行任何讨价还价就签了字,这就是所谓的《塘沽协定》。
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不得越该线。这就意味着中国军队必须从长城一线撤离。要知道长城基本是沿着华北平原以北的山脉修建的,而中国军队撤离之后,整个华北平原就如同北宋时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一样,无线可守。这给日军后来全面侵华提供了方便。
于此同时,《塘沽协定》的签订,代表蒋介石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等地的占领,严重出卖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助长了日本侵华的气焰和野心。
《塘沽协定》签订后,日本见蒋介石如此软弱,于是就得寸进尺,开始制造“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全面向南京国民政府施压,要求华北自治,也就是让华北脱离南京政府的控制,变成日本控制地区。最终,蒋介石派遣何应钦和日本谈判,达成了“何梅协定”。协定规定华北地区必须取消国民政府的机构,中国的军队从华北撤军,禁止抗日活动等。
“何梅协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条约之一。何应钦怕遗臭万年,不敢在协议上签字,只敢和日本达成口头上的协议。此后,国民政府履行了协议的内容,将华北的机构和军队撤离。导致华北地区很快就被日本所控制。随后,日本就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运动”,一些傀儡政权开始在华北建立起来。
通过以上两个事件,使得华北地区成为了日本的势力范围,而中国的军队虽然并没有全部撤走,但主力基本不再,防守空虚。
当时红军已经从南方转移到了陕北,蒋介石还是将重心放在了“围剿”整个事情上。他根据和日本的协议,将东北军和西北军调到了陕西,继续进行“围剿战争”,而东北军和西北军已经不愿意内战。蒋介石为了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开战,就亲自来到了西安,结果被“兵谏”,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处理后,蒋介石得以获得自由,并带兵南下,开始准备抗日一是。但几个月以来,蒋介石依然没有将大量的部队北调到华北平原,他依然保持克制,担心违反《何梅协定》等协议会引发日本的进攻。
到了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大军开始南下侵占华北。而蒋介石依然想和日本谈判,不想事态扩大。当年,日军就从河北推进到了山东,蒋介石并没有派遣大军来支援山东,山东的军阀韩复榘军队在几次和日军接战后都遭遇惨败,损失惨重。而蒋介石又调走了韩部所属炮兵,导致山东抗战更加困难。
为此,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就直接放弃了山东,下令焚毁省政府、进德会等,实行“焦土抗战”,坚壁清野。韩部的撤走,导致日本轻而易举地攻破了黄河防线。韩复榘的行为遭到了全国军民的指责,最终他被处决。
平心而论,山东的沦陷与其说是韩部的放弃,不如说是蒋介石的不作为。他根本没有将大部队开往山东抗战,而是想借日本人之手消灭韩部势力,用心险恶。
从1937年7月开始,日本几乎在短短3个月内就占领了河北、山东和河南部分土地,黄河防线崩溃。日军推进速度如此之快,主要的原因还是蒋介石没有在黄河以北的土地布置重兵,导致华北防御空虚。而之前签订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则基本为日军在华北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