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芷江,暑气蒸腾,却藏着数不清的故事与相遇。我很荣幸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语润乡兴推普实践团“芷韵新声”芷江小分队的一员,在7月26日至29日的四天里,沉浸式感受了这片土地的烟火、温情与力量,收获了一段滚烫的成长旅程。
初遇:饭店里的浪漫邂逅
活动正式开启前一晚,我们从各地奔赴芷江,初识的拘谨,被一场临时起意的采访打破。饭店里,瞄准一桌平均年龄四五十岁的广东阿姨,做了许久心理建设后,我们忐忑开口。幸运的是,阿姨们欣然应允。交流中,我们热情分享芷江美景美食,她们也娓娓道来家乡特产,一段浪漫邂逅就此展开。起初,作为采访者的我局促不安,可阿姨们的笑容、团队成员的鼓励,像一阵暖风,慢慢吹散我的紧张。从磕磕绊绊到提问流利,这一晚,我突破了自己,也预感接下来的行程会满是惊喜,如同在夏夜撞见一场绚烂的花火,点亮了未知的旅程。
![]()
遇见烟火与历史:在菜市场与受降纪念馆
次日清晨6点半,为捕捉芷江菜市场的人间烟火,我们早早起床拍摄。那些买菜、卖菜的身影,嘈杂却鲜活的叫卖,都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在芷江受降纪念坊前,我们聆听讲解员讲述历史,也忙着拍摄宣讲视频、微电影。团队小伙伴们站在广场中央,一边擦汗一边调试设备,彼此出主意、互相支持。炎炎烈日没能挡住热情,那一刻,团队的魅力具象化——是携手向前的默契,是为共同目标奋进的热忱,让我深深懂得,一群人并肩,能走得更远、更有力量。
![]()
![]()
中阳溪村:童真与质朴的触动
在中阳溪村留守儿童推普课上,我收获了许多感动。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想尽办法用有限时间,打造丰富有趣的语言课堂。手工环节中,他们用黏土作画,天真浪漫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把我带回纯粹的童年。告别时的不舍,像一根细细的线,轻轻拽着心底的柔软,让我深知,我们带来的或许不多,但能点亮孩子们眼里的光,就已值得。
我们还走家串户,为留守、孤寡老人拍证件照、陪他们聊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儿子意外离世、独自带孙女的老爷爷,耳朵听不见却仍然勤劳耕作,养鸭种菜。拍证件照时,他拘谨又配合,比耶的可爱姿势、反复感谢我们的念叨,使夏季炎热的风,都带着几分熨帖的温柔。田野里,稻苗茂盛,热风裹挟着村民们对生活的热情,那朴实平淡、早出晚归的乡村情结,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
![]()
街头采访:聆听芷江的热爱
风雨桥畔,围绕芷江即将开展的三大盛会,我们开启街头采访。这是我首次做街头采访,要时刻逻辑清晰、普通话标准,还要面带微笑,考验着应变能力。从coser到初中小妹妹,从厦门游客到大学生,不同的个体,却都满溢着对芷江的喜爱。他们或滔滔不绝分享感受,或真诚送上对盛会的祝福,那些朴素的笑容、真切的话语,像一颗颗小太阳,温暖又明亮。我也在一次次访谈里,积累经验,从紧张到从容。
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离开芷江前一天,我们与武汉大学团队的邂逅,我们在风雨桥头交换故事,同怀赤子之心,镜头里映着彼此年轻的脸庞。那晚我才明白,原来“三下乡”最美的馈赠,就是让天南地北的青春,因为同样的热爱而交汇成星河。
![]()
四天里,和团队成员并肩,收获珍贵友谊与默契。为共同目标欢呼,遇到困难我们积极解决,没人退缩、没人躺平,都保持着向上的姿态。新时代青年,就该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人,学更多社会知识,开拓眼界,永怀对社会的责任之心,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芷江的夏日行,让我明白,“三下乡”是用实践书写热爱,用相遇丰盈青春。未来,我也愿带着这份热忱,继续奔赴更多山海,把足迹连成属于青春与担当的诗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