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曹叡看着母亲的尸体,嘴里塞满谷糠,头发遮住面容。
这是公元221年夏天,母亲甄宓刚刚被父亲曹丕赐死。
而害死母亲的女人,此刻正准备登上皇后宝座,曹叡握紧拳头,他需要等。
——《壹》——
美人的陷阱
甄宓从来不知道,美貌会成为致命武器,公元183年正月,甄宓出生在中山无极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甄逸是上蔡县令,家族世代为官。
三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张氏独自抚养八个孩子。
九岁时,甄宓就展现出惊人天赋,她不像其他女孩子学女红,而是躲在哥哥书房里读书练字,哥哥笑她:"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
甄宓一本正经回答:"古代贤德女子,都要学习前人经验教训,不读书用什么借鉴?"
这话从九岁女孩嘴里说出,全家人都震惊了,十岁那年,天下大乱,饥荒遍地,百姓卖儿卖女换粮食,甄家是大户,囤积了大量粮食。
准备趁机收购金银珠宝,等灾年过后高价卖出。
甄宓站出来反对,她对母亲说:"现在世道乱,还大量购买珠宝,这是匹夫怀璧啊!"全家人听从了她的建议,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美貌加上智慧,注定了甄宓不平凡的命运。
建安年间,袁绍为了拉拢当地豪族,让次子袁熙娶甄宓为妻,甄宓从中山到邺城,成了袁家媳妇,公元199年,袁熙被派往幽州当刺史。
甄宓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过着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
命运在公元204年夏天彻底改变,曹操大军攻破邺城,袁熙早就逃到辽东,留下妻子独自面对战火,曹丕冲进袁府的那一刻,看到了披头散发、满脸污垢的甄宓。
她紧紧抱着婆婆刘氏,浑身颤抖。
"这是谁?"曹丕问,"袁熙的妻子。"刘氏回答,曹丕走上前,轻轻拨开甄宓的头发,用手巾擦去她脸上的污垢,一张绝世容颜出现在眼前。
史书记载她"姿貌绝伦"、"颜色非凡"。
刘氏松了口气,对甄宓说:"我们不用死了。"曹操很快察觉到儿子的心思,主动为曹丕迎娶了甄宓。甄宓嫁给曹丕后,独得宠爱好几年。
她为曹丕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曹操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妇。
——《贰》——
蛇蝎美人的崛起
郭女王从来不是善茬,公元184年四月,郭女王出生在安平广宗一个小官家庭,父亲郭永是南郡太守,在汉末算不上显赫门第。
但她从小就不一样,父亲郭永看着女儿惊叹道。
"这是我家的女中王啊!"于是给她取字"女王",命运对郭女王很残酷,她很小就失去父母,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最后寄居在铜鞮侯家里。
曹操当魏公时,为儿子曹丕挑选侧室。
铜鞮侯趁机推荐了郭女王,郭女王虽然比曹丕大三岁,但凭借美貌和智慧成功入选,她和甄宓最大的区别是,郭女王懂政治。
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郭女王扮演的是谋士角色。
她为曹丕献计献策,分析局势,笼络人心,史书记载,曹丕能被立为世子,就有郭女王的功劳,郭女王的手段远比甄宓高明。
她在后宫中表现得谦恭谨慎,对卞太后极其孝顺。
其他妃嫔犯错时,她总是帮忙弥补,甚至跪下替她们求情,所有人都觉得郭女王是个好人,但她心里清楚,甄宓是她通往皇后宝座的最大障碍。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魏王,随后称帝。
大臣们都认为应该立甄宓为皇后,她出身高贵,是正妻,还生了太子曹叡,曹丕却犹豫了,他更想立郭女王为后。
郭女王先是被封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
甄宓仍然是正妻,但已经感受到危机,甄宓被留在邺城,两地分居,曹丕在洛阳和郭女王恩爱,甄宓在邺城孤独寂寞。
甄宓开始抱怨,她写诗表达不满:"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这首诗里既有爱恋,也有怨恨,曹丕读后大怒,他看到的不是爱,而是指责和不满,郭女王敏锐地察觉到机会来了。
公元221年夏天,郭女王密奏曹丕,声称甄宓怨念深重,对皇帝不利。
六月,曹丕派使者到邺城赐死甄宓,甄宓服毒自尽,年仅38岁,更残忍的是,曹丕下令甄宓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是对死者的极大羞辱。
——《叁》——
伪装的孝子
十七岁的曹叡眼睁睁看着母亲惨死,甄宓临终前,本想把曹叡托付给李贵人抚养,但曹丕硬是把曹叡交给了郭女王。
这是最大的讽刺,杀母仇人成了养母。
曹叡不是傻子,他知道母亲的死和郭女王脱不了关系,但他能怎么办?他只能伪装,史书记载,曹叡"后来不得已,才对郭皇后恭恭敬敬的,早晚依常法问候起居"。
这个"不得已"三个字,包含了多少仇恨和无奈。
郭女王也很聪明,她对曹叡疼爱有加,视如己出,在外人看来,这对母子相处得很融洽,曹丕看到这一幕很高兴。
他觉得儿子已经接受了现实,不再恨郭女王了。
但曹丕内心深处还是不放心,他怀疑曹叡心里不高兴,一直想立其他儿子为太子,直到临死前一天,曹丕才立曹叡为太子。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死,曹叡继位,成为魏明帝。
郭女王被尊为皇太后,住在永安宫,表面上,曹叡对养母极其孝顺,他按时请安,嘘寒问暖,在大臣面前也表现得很恭敬。
但曹叡暗地里开始调查母亲的死因,他要找到确凿证据。
太和四年,曹叡追封甄宓为文昭皇后,给了她应有的尊荣,他经常派人到甄宓墓前祭祀,还专门在洛阳为母亲修建寝庙。
甄宓的家族也得到大量封赏。
外祖父甄逸被追封为安城乡敬侯,食邑一千户,舅舅甄像被封为伏波将军,外祖母张氏去世时,曹叡不顾大臣反对,坚持披麻戴孝,亲自参加葬礼。
这些举动都在向郭女王传递一个信号,他没有忘记生母。
公元230年,卞太后去世,这是曹家最后一个有威望的长辈,影响皇权的人越来越少,曹叡的机会来了。
——《肆》——
血腥的报复
青龙年间,有人终于向曹叡告密了,这个人很可能是当年的知情者李贵人,她告诉曹叡,甄宓的死确实和郭女王有关。
曹叡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从这时候开始,曹叡改变了策略,他不再温和地请安,而是每次都要询问母亲的死状,曹叡一遍遍地问,一遍遍地逼迫。
郭女王开始害怕了,她心里清楚,曹叡已经知道真相。
但她不能承认,一旦承认就是死路一条,有一次,郭女王终于忍不住了,"你母亲是先帝杀的,为什么要责问我?"她激动地说,"你应该去找你父亲报仇,怎么能冤枉我这个后母?"
这句话彻底暴露了她的心虚。
如果真的没有参与,为什么要害怕?为什么要甩锅给死去的曹丕?曹叡确定了,母亲就是死在这个女人手上,公元235年三月,郭女王"无疾乃忽崩"。
史书用了"暴毙"这个词,在古代,这个词通常意味着非正常死亡。
50岁的郭女王突然死亡,没有任何征兆,曹叡下令按照当年甄宓的死状安葬郭女王,"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是最残忍的报复。
你当年怎么害死我母亲,我就怎么对待你的尸体。
从甄宓被害到郭女王死亡,整整14年,曹叡用14年时间,完成了这场迟到的复仇,历史学家对郭女王的死因争议很大。
《魏略》明确记载是曹叡逼死的,但后来有学者认为是自然死亡。
但时间上的巧合太明显了,甄宓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郭女王也是同样的下场,郭女王死后,曹叡对她的家族并没有大肆封赏。
如果真的是孝顺的儿子为母亲举办丧事,怎么可能这样冷淡?
从曹叡给郭女王的哀册文可以看出端倪:"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暴罹灾殃"四个字,耐人寻味,曹叡虽然报了仇,但也背上了弑母的骂名。
14年的隐忍,换来的是同样的仇恨和血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