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题的背后,是无数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委屈与痛苦,更是无数普通家庭的无奈与绝望!
中国人“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信奉千年的价值信仰,正被残酷的现实击的粉碎。
好果连“求学上进”这条路也被堵死走不通了,个人奋斗还有何意义,普通人家的孩子还哪里有出头的机会?
这并非是单纯的“岗位短缺”,而是人才培养、企业选择与经济社会环境不佳,多重困境的交织结果。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大学扩招规模过大,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我国目前仍是制造业大国、发展中国家,并非整体意义上的科研强国或高端产业大国,当前发展阶段更需要的是掌握实用技能的技校生、中专生,而非大量本科生。
从岗位需求来看,社会中绝大部分工作,高中生、技校生、中专生足以胜任,并不需要过多的高学历人才。
但现实却是:对实用性、操作性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足,反而大力扩招、培养短期内用不上的本科生。最终形成“用人单位招不到需要的技能人才,千万本科大学生却找不到适配岗位
不是没有岗位,而是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二、用人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得不采用的“短视化用人”制度和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中,企业以“控制成本、追求短期收益”为核心目标,这直接导致其对大学生的“排斥”。
1. 不愿承担培养成本。
企业普遍急功近利,更倾向“招现成的、能立刻创造价值的人”,而非花时间、投金钱培养人才。
大学生虽有潜在培养价值,但短期内无法变现,且企业担心“培养后员工离职”,陷入“鸡飞蛋打”的风险,因此没人愿意做这种“高投入、低回报、高风险”的投资。
2. 偏好低学历基层员工。
在人力成本控制上,企业遵循“能低则低”原则。
初中生能干的不用高中生,高中生能干的不用中专生、大专生,中专生、大专生能干的不用本科生。在企业眼中,低学历者期望值更低、更好管理、更能吃苦;
而本科生“理论有余、实操不足”,被贴上“眼高手低”的标签,且因期望值高、稳定性差,被认为会增加管理成本与离职风险。
3. 两极分化的人才需求。
企业只愿“供奉”不可替代的技术大拿,对基层员工则极力压缩成本。
而大学生恰好处于“中间地带”——既没有技术大拿的核心技能,又不具备低学历者“适配基层”的特点,其群体特征(如对职业的期待、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反而成了企业眼中的“缺点”。
三、近年经济下行,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确实不佳。
单位裁人减员,工厂倒闭,创业成功率低……
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经济大环境下的群体困境,一味指责大学生“不努力、躺平、高分低能”这极不公道。
从客观事实来看,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天赋与努力程度上都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
当“就业难”成为一个群体的普遍现象,本质是经济结构、人才供给与企业用人逻辑出现了障碍和问题。
不是社会没有岗位,而是现有岗位体系无法容纳大量具备理论基础却缺乏实操机会的本科生,更无法为他们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通道。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有没有岗位”的问题,而是“人岗是否匹配、企业是否愿意接纳、社会是否能提供成长空间”的问题。
若不能从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引导企业承担部分培养责任、优化就业环境入手,这不仅会给无数家庭与年轻人带来痛苦和伤害,本身也是对社会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