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闪着蓝白光的“辫子”在真空罐里轻轻旋转,既不收紧,也不散开,像被隐形的手轻轻托住。加州理工的保罗・贝兰盯着屏幕,心里咯噔一下:这画面和25,000光年外、横跨70光年的“双螺旋星云”几乎一模一样。
故事从太阳最外层——日冕说起。那里密度只有地球表面空气的十亿分之一,温度却飙到百万摄氏度。磁场像巨型弹簧,把带电粒子捆成一根根“磁通量绳”。过去大家以为,两根电流同向的绳子迟早会合并,毕竟平行电流天生相吸。可2010年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里,它们居然“弹开”了。谜团一留就是十四年。
贝兰和刚毕业的博士生张阳决定把谜题搬进实验室。他们在两层楼高的真空罐里摆好电极,外圈铜线圈先铺好背景磁场,再啪地一声打上高压。氦气瞬间电离,两条亮白的等离子体绳像活蛇般缠成DNA状,长度只有10到50厘米,却稳稳悬在罐中,既不坍缩也不炸开。
张阳把高速摄影机、磁探针、光谱仪一股脑儿接上,数据哗哗涌进电脑。他发现,当两根绳子以特定角度缠绕时,沿绳子方向的电流分量相吸,绕绳子方向的电流分量却相斥。吸与斥恰好抵消,系统卡进最低能量态——这就是“双螺旋平衡”。角度稍大,斥力占上风,绳子会松;角度稍小,吸力占上风,绳子会紧。只有那个“黄金角度”能让辫子纹丝不动。
更妙的是,张阳用“暴力数学”把这套平衡写成了方程,只要知道绳子的直径和缠绕周期,就能算出黄金角度。他把公式套到银河系中心的双螺旋星云:直径80天文单位,周期1.2光年,算出的角度和望远镜拍到的完全吻合。实验室里的10厘米模型,和宇宙里的70光年巨物,居然共用同一组方程。
这意味着什么?太阳耀斑、星系喷流、甚至聚变反应堆里的等离子体,都可能用同一把尺子量。下一次太阳风暴来袭,我们或许能提前算出它的“辫子”会不会打结;下一代托卡马克,也许能直接复制这条稳态,让聚变火焰乖乖听话。
真空罐里的蓝光渐渐熄灭,张阳合上记录本。他抬头问贝兰:“如果宇宙真是用同一套公式编辫子,那我们是不是已经摸到它的发梢?”贝兰没回答,只把实验视频又放了一遍。屏幕里,那根小小的双螺旋仍在旋转,像在对整个宇宙眨眼。
留言区聊聊:你觉得人类什么时候能把这条“宇宙辫子”真正握在手里?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这根跨越光年的DN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