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 “做中国人”,究竟该从何寻得文化根脉与精神底气?
80 岁到 88 岁的九年间,北大哲学系楼宇烈先生连续走进清华校园,以通俗家常的讲述,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解答 “中国何以中国”“如何做真君子” 的疑问。
数百万人次线上线下聆听的教诲,如今都凝结在《做中国人》这本书里。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楼先生的视角,从四书智慧中,读懂中国人的立身之道。
![]()

到了宋代,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呢?这有时代的背景。
隋唐时期,人们都去信奉佛教或道教,对儒家的思想反而淡漠了。宋代的理学家因此受到触动,认为这都是因为儒家只讲具体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而没有一个很深奥的理论体系造成的,因此,他们就要为儒家寻找一个复杂的理论依据。
![]()
很快,他们发现,《礼记》里面的《大学》《中庸》两章,包含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可以用来阐明儒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根据。所以他们把《大学》《中庸》单独拿出来,和《论语》《孟子》一起并列为儒家的根本经典。
01
至善之境——《大学》
理学家通过考证,认为《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同时也是曾参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传承系统。
从时间上讲,《论语》第一,是孔子作的;《大学》第二,是曾参作的;《中庸》第三,是子思作的;《孟子》第四,是孟子作的,它们被统称为“四子书”。
![]()
但是从内容上讲,理学家又觉得,《大学》是入门书,因为《大学》还是讲具体的道德规范。《大学》讲什么?三纲领、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里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人的三个最根本的追求,所以称为三纲领。
八条目呢?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常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八条目的后半段。修身之前要做准备,准备什么呢?就是八条目的前半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整部《大学》就是围绕三纲领、八条目来展开的。最高理想是止于至善,通过明明德,明自己的德性,然后不断地新民(原作“亲”,通“新”),就是让民众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最后一起达到至善。
八条目的核心就是修身,前面的四个步骤是为了修身,后面是修身以后所要实现的三个目标。
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管天子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要以修身为根本。修身的目的是达到道德层面的自觉自愿。如果是被动的,就不能称为道德了,那是在法律制裁的威胁下遵守法律的问题。道德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至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修身当然是最根本的。
![]()
02
为人之道——《论语》
《大学》可以说是入门,然后又该怎样具体去做呢?这就有《论语》提出来的那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作为参考。
《论语》的核心其实就是仁。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按他自己的话来讲,是“礼崩乐坏”了。怎样来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危局呢?孔子强调要通过人的自我修养来恢复对于“礼”这种规范的遵循。
![]()
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即主动地克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的意义。所以孔子提出来的仁是倡导一种道德的自觉。同时,如果具体来讲,仁又是分散在各个方面的。孔子回答什么叫仁,答案多得很。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告诉对方,什么叫作仁,通过仁来规范这个人的各种行为。
03
完美政治——《孟子》
孟子又把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推演,成为“仁政”。仁,不仅仅是每个人自我修养时应当自觉遵守的规则,同时也成了治理一个国家的根本理念。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以礼乐教化,而不能用强制的、暴力的手段,要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实行王道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制民恒产。孟子认为,如果老百姓没有固定的而且有保障的财产,就不会有恒心,即“无恒产者无恒心”。没有恒心,国家就不会稳定。
![]()
制民恒产在当时讲就是给人民一定的土地,让他们拥有自己固定的财产。孟子常常想象着这个仁政的结果就是百亩之田、五口之家,小孩子有人抚养,老年人也有肉吃,并且不必担心遭强权剥夺。这样当然就是一个比较美好安定的社会了。
04
最高的德——《中庸》
道德自觉了,政治安定了,就有了达到至善之境的基础。什么是至善呢?就是中庸。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孔子讲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这种品德是最高的,老百姓能够这样去做的已经很少了。
![]()
《中庸》就着重探讨了中庸这种品德的内涵。中庸是什么样的德呢?它有两个根本的意义,一个就是中,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个度。中庸的庸是通常的意思,也是用的意思。所以中庸也可以反过来讲“用中”,即我们要“用”这个“中”,“中”可以说是一个常道。
在这个意义上,儒家还讲一个概念,叫作“和”。跟“中”一样,“和”也是恰如其分的意思。《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叫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了,而且恰如其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对了。
![]()
儒家还有句话,“礼之用,和为贵”,这个“和为贵”并不是说和和气气,这个“和”就是指用得恰如其分,过头了就虚假了;不足了,心意没到不够诚心,所以一定要恰如其分。这个分寸是很难掌握的,《论语》里面借孔子的弟子有子之口讲道:“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只要掌握这样一个原则,掌握这个分寸,那不管大小事情,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所以,中庸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个实践原则。
《中庸》的另一个根本意义就是“诚”。我们现在都在讲诚信,《中庸》就已经把“诚”这个概念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诚”是什么?“诚者,天之道也。”天是最讲诚信的,“四时不忒”,四季不会错位,春天过去一定是夏天,夏天过去一定是秋天,秋天过去一定是冬天,这个规律是不会变的,这是天道,天道就是这样的诚。人呢?人就应该效法天的诚道,所以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里讲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说法不太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
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德配天,德配天地,这是最高的。孔庙里面写的就是“德配天地”。孔子了不得,他的德行可以跟天相配,什么地方相配呢?就是这个“诚”字。
天人合一,其实讲的就是天人之间德的合一,也可以说是一种德行的天人感应。你的德行跟天一样了,天就保佑你,你德行达不到天的要求,天就不保佑你,所以人的品行跟天的品行是互相感应的。
人道应该向天道学习,天之道讲诚,人之道也要讲诚,以人道的诚之德去配天道的诚。《中庸》提出的这个诚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气质。
![]()
欢迎关注东方出版社官方账号
避免错过更多好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