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茶香里沉迷
——读散文集《千年一瓣香》
文 贺有德
申瑞瑾的散文,之前只是零散读过。直到今年五月,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其最新散文集,也是第八部散文集《千年一瓣香》,才有意识地沉潜式系统阅读,手不释卷,如品香茗。
我们有过多次交流,有两次印象极深:第一次,无意中谈及自己的散文创作,申瑞瑾坦言“写得慢”,不是倚马可待的那种,喜欢“精打细算”,宁精毋杂,宁缺毋滥;另一次,探讨对散文创作的追求,申瑞瑾力主不妨“写得野”,不喜欢四平八稳的写法,与铁凝认为的“散文写得不要太像散文”不谋而合。这两条,成为《千年一瓣香》的“指挥棒”与“定海神针”;也是这两条,将《千年一瓣香》推向了一个散文的新高度、新境界。全书分两辑,前一辑“千年一瓣香”为山水篇,可称为“行走散文”,行走北国江南,以笔为杖,丈量天地,以手中笔写眼前景,“我”无处不在,“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后一辑“人在草木间”仍然是“行走散文”,主题从山水风物的欣赏转为茶文化的探究和传承,兼及亲情或乡愁,多角度多层次书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申瑞瑾的“行走散文”,不走流行路线,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用心用情用工,“写得慢”,慢工出细活,精致,深邃;谋篇布局不拘一格,长文或分节书写或用小标题,短文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长枪短炮”多维度多手法,“写得野”,却又收放自如,别开生面。
也正因此,《千年一瓣香》有着鲜明的个性,如一股清流肆意流淌,彰显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直抵人心深处。
前一辑中,从江西南丰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到新疆北天山到贵州大明屯堡到重庆西沱古镇到湖南耒水,最后到山东到日照,南来北往,如庄子作“逍遥游”。山水辽阔,如多彩的画卷;深情涌动,如虔诚的朝圣。灵山秀水,空中鸟瞰,横向铺开,尽显广度。每一处山水,再次横向呈现,宛如在大美山水长廊徜徉,美不胜收。《北天山纪行》里,北天山、博乐、库赛木奇克、赛里木湖、夏尔希里,一处有一处的独特,风光旖旎,千姿百态;漫游山水,不止山水,插入“戍边者的乡愁”和“怪石峪的佛”,拓展了广度。后一辑中,则以资深茶客的阅历和眼光观茶、品茶、说茶,《四水寻茶》《从茶荡漾开去》《茶与故人》《走在春天的茶香里》《春风里飘过最早的茶香》诸篇,“茶”是主角,标题诗情画意浓郁,恍惚间有茶香飘来。茶世界广阔无垠,茶文化博大精深,广度凸显。每一次说茶,科普茶,也着眼广度,以“茶”为线索铺陈。比如《四水寻茶》,以湘、资、沅、澧四水为依托或载体,从面到点,“冰糖葫芦式”一一呈现;又从点到面,圆形结构收束。每一处写茶,既从不同地点着笔,又从不同门类分述——比如写湘水的茶文化,从永州到郴州到衡阳到株洲到双峰到湘潭,每一处又分门别类书写,写法不循常规,仿佛茶文化宝典,引领读者在博大精深的茶道里穿越,让人大开眼界。
游历山水,品味茗茶,在着眼广度的同时,彰显出不寻常的深度。
前一辑开篇《千年一瓣香》以南丰蜜橘为引子,引出对曾氏家族千年家风和文脉传承;以“异香”为线索或明或暗贯穿始终,主体仍是曾氏家族,旁及大宋朝文坛大佬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由曾巩串联起“文人相亲”的文坛佳话。南丰蜜橘只是引子,或者隐喻,借此由物及人,哲理探究水到渠成——“我们顶礼膜拜的不仅是珠玑文字,更是文字背后所折射的文人之间的人性光芒“,进而深度挖掘蕴涵的宏大而深厚的主题,卒章显志,耐人寻味。申瑞瑾的“行走散文”,绝不停留在游山玩水的浅层次,而是怀揣着赤子式的深情,同时带着学者式的探究,字里行间,真情之外,有哲理蕴藏,往往在结尾简明扼要升华,一切自然而然。每次出游,也如茅盾先生当年每次出访,先查阅大量资料,做足功课,作品彰显的广度和深度便在情理之中了。后一辑写茶文化,功课做得更足,更见深度。申瑞瑾自言曾“应约写《美丽潇湘·茶事卷》”,因此而“翻阅大量相关资料”(《从茶荡漾开去》);不止如此,“每每品到一款好绿茶,我会下意识地去查茶产地的纬度”(春风里飘过最早的茶香》)。原本只是爱茶人,功夫深,功课足,自然成了茶专家,自称“资深茶客”,写起茶来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四水寻茶》纵向深入,引经据典,条分缕析,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湘、资、沅、澧“四水”盛产的名茶,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书写,彰显出来的探究性与知识性令人击节赞叹。《春风里飘过最早的茶香》也是如此,而且更上层楼,从历史、地理、人文、诗文、茶饮多角度凸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回归现实——乡村振兴,与时代同频共振,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以纳溪的诸多殊荣彰显纳溪特早茶的魅力……因为山水皆是亲历,茶道皆是资深,更兼“写得野”,所写既真又深且新,无不直抵人心深处。
广度与深度的双向交融,“行走散文”便超越了一众泛滥成灾的游记散文的单向模式或者说单一化,别开生面,厚重、深邃。
申瑞瑾是性情中人,文如其人,真性情文字,广度与深度之外,更有发自内心的质朴和真诚,有一种别样的温度在。
无论山水篇还是茶道篇,无论“长枪”还是“短炮”,每一篇都带着不一样的温度或者说体温,品读是如沐春风。《日照山海书》开篇写与日照的情缘,从只是“途经日照”的遗憾,到“逐渐迷恋上传说中的海蓝”,到“心底永不磨灭的热望”,到鼓浪屿和北海再到日本长崎“找回了心中的海”,但“对北方的海,依旧心存偏见”……短短三段,一波三折,笔法摇曳,温度蕴藏其中。《红豆的语言》标题新颖,人格化,有新意,饱含着人性化的温情;对红豆的深情,渗透在行云流水般的叙写之中:“……热烈地追赶着我们……一片红树林也紧挨着海岸,与密林窃窃私语”“……它不用开口,就已饱含深情”“……它在打量我,跟我说:‘嗨,你拥有了我,可懂我的心?’”“我依然渴望亲手捡到红豆”“蹲下,慢寻,我终于在有两百多年树龄的古树下捡到红豆了”……温情如斯,热透纸背,天地万物能不动容?而每一次说茶、品茶、科普茶,娓娓道来,款款深情,氤氲在不一样的茶香里,似乎隔着纸都能闻得到茶香,触摸到温度……因为写法灵活,“写得野”,真情流露,深情漫溢,四面涌动,胜过循规蹈矩的游记散文里单一的或单薄的情感多矣、远矣。
“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惜,世易时移,今非昔比,文学边缘化、世俗化甚至商业化,不少作家心为形役,浮躁,肤浅,追名逐利,在速成的滑道上越陷越深。申瑞瑾则不然,对山水,对茶道,对文学,始终怀着虔诚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奉行“写得慢”,面朝文学,春暖花开。《千年一瓣香》绝非流行甚至泛滥的“行走散文”,而是申瑞瑾用心用情用工,精心“酿”出来甚至“熬”出来的,触摸文字背后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你能感受到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
读申瑞瑾的《千年一瓣香》,最适宜的,是在出门游历的路上,或者居家品茗的闲暇。东行,西去,南下,北上,游历名山大川,穿越大街小巷,展卷把玩,如品香茗;若无闲事挂心头,或者忙里偷闲,潜心品味,你会不知不觉在春天的茶香里沉迷……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
贺有德:笔名老树,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增刊)《文学自由谈》《民生周刊》《新阅读》等刊和《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大公报》《青年报》等报发表散文、随笔、评论数十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作家文摘》《中华活页文选》《疯狂作文》《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合肥晚报》等报刊转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文章创作者,不代表《湘见文艺评论》的观点和立场。
封面用字|方正字迹-曹隽平小楷-简繁
初审|王志成(实习编辑)
复审|王彦珊、肖 云
终审|何佳羽
签发|陈 彪
发稿|《湘见文艺评论》编辑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