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早就不是“出国读书、回来拿文凭”这么简单了。
该选哪个国家、哪个专业,什么阶段出发,回国之后有没有优势……
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发现:留学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整个职业路径的重要一环。
所以我们整理了这份内容,把趋势、数据、政策、专业变化和就业回流一次性说清楚,不绕弯子、也不讲空话,希望你看完能少走点弯路。
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出国留学热度稳步回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国留学政策始终在稳步推进,政策体系也愈加成熟。“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战略方针,为中国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累计人数已突破656万人次,成为全球国际学生流动中最具活跃度的国家之一。
在此背景下,家长与学生对于海外深造的信心不断增强。从趋势看,2017至2019年间出国人数稳步增长,2020年因疫情短暂回落后迅速反弹,2022年恢复至66.52万人,2023年更预计接近70万人,已基本回归疫情前的水平。这些数据表明,出国留学的“基本盘”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在政策利好和需求稳定的支撑下愈加多元且坚韧。
图片:2017-202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当前,中国出国留学结构主要包括国家公派与自费留学两种形式,分别对应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与学生自主发展规划。
以2023–2024学年为例,国家公派出国人数约4万人,目的地主要集中于俄罗斯、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公派留学的专业布局紧密围绕国家重点领域与基础学科,如外语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教育学、材料科学等,这显示出国家对“硬核型”人才的定向支持与长期投入。
相较之下,自费留学展现出更强的市场敏感性。商科、社会科学、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与法学等专业持续受到青睐,体现出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结合个人兴趣、职业目标与全球就业市场趋势。可以说,公派与自费构成了“战略定向+多元选择”的双轨结构,共同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全领域发展。
“低龄留学”成趋势:不是“高考Plan B”,而是主动选择未来
曾几何时,高考失利后“转向留学”是部分家庭的无奈之选。而如今,这一图景已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目标明确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开始主动筹划海外升学路径,将留学作为自我提升和国际视野拓展的关键节点。
根据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SC)的数据,中国学生已成为英国中学阶段国际生的最大来源群体,人数达到18,256人,远超排名第二的印度(2,028人)。在美国K12阶段,中国学生人数同样稳居国际生首位。
这一转变释放出的信号十分明确:提前融入海外教育体系,不仅提升语言与适应能力,更在后续大学学习与就业竞争中具备天然优势。从“被动转向”到“主动规划”,留学在中国家庭中的角色正逐步转变为人生路径中的核心环节。
图片:英国私立学校协会(ISC)成员学校的非英国籍学生
(《2024英国私立学校报告》)
在专业选择上,中国留学生正从传统热门(如商科、管理)逐步转向国家紧缺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数据显示,自2015/16学年以来,选择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向的中国留美学生比例持续上升,2022/23学年已达62.5%,远高于国际学生平均值(55%);同期,选择工商管理的学生比例则由24.3%降至13.4%,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转向不仅反映出对专业“实用性”与“可持续性”的关注,也体现了对未来技术走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在AI、数据科学、生物医药等融合性学科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具备“技术+思维”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
图片:2015/16~2022/23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
就读STEM专业和商科的占比(IIE. Open Doors 2023.)
不仅理工科强势增长,创意艺术类专业也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据UCAS统计,2013年42.8%的中国学生申请英国高校的商科专业,到2023年已下降至26%。与此同时,创意艺术与设计方向的申请人数显著增长,成为中国学生第四大热门专业类别
设计、动画、时尚管理、视觉艺术等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具备创作潜能和文化表达意愿的学生加入。留学不再是“安全牌”与“高薪标签”的单选题,而成为释放个性潜力与探索多元路径的起点。
图片:2013与2022年中国获录取申请者
按性别划分的最受欢迎学科门类
(UCAS《全球视角:中国学生留英体验报告》)
英国热度持续上升,成为中国学生稳定首选
虽然英国、美国依旧是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但从近年数据来看,中国学生的留学版图正在加速拓宽。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的吸引力不断上升,说明越来越多家庭在择校时,已不再唯排名论,而是更注重教育质量、成本控制、签证便利与区域发展潜力等综合因素。
图片:在英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总人数及增长率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Statistics)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及科技博弈等背景也对部分学生赴美计划造成影响。签证审查趋严、高校合作收紧等现实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将目光转向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
图片:2024年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地国际学生来源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Project Atlas 2024)
整体来看,“分散化、多元化、策略化”成为中国学生选择留学国家的新特征,比起“去哪读”,他们更在意“读完之后能做什么”。
AI与留学:前沿科技带来挑战和机遇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也在重新定义未来留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模型。医学+AI、金融+AI、法律+AI等交叉方向受到青睐,而容易被替代的翻译、基础计算机等专业则逐渐降温。
在国家维度上,虽然中国在理工科博士数量上领先,但美国在AI核心人才储备与科研资源上依然具有全球优势。不过,欧盟国家正加速布局AI教育,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AI学院或研究中心,提供优质替代方案。
对留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在选专业时应强调跨学科融合与抗替代性,在选校时看重AI研究与产业合作深度,在选国时平衡技术发展与签证政策的稳定性。AI不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影响留学全流程的战略变量。
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海归群体正在“主力化”
海归群体已逐步成为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关键构成。截至2019年,已完成学业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423.17万人选择回国发展,占比超过86%。而2024年,海归回国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7%,应届生群体增幅达19%,呈现出强劲的“归国热”。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海归来源国呈现多样化趋势:英国占比最高(39.7%),澳大利亚与美国分列其后。与此同时,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回国比例大幅上升,说明留学多元化趋势正延伸至就业阶段。
图片:以2018年为基数1,近几年
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变化
(智联招聘-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图片:2024回国求职留学生的TOP10留学国
(智联招聘-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政策层面的持续释放也带动了就业空间的拓展。2024年,海归优先岗位的平均月薪达15,440元,较2019年增长3,701元。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电商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吸纳主力。
与此同时,三四五线城市的海归投递意愿显著上升,分别增长31.8%、35.7%、35.2%。随着住房补贴、科研经费、创业支持等政策下沉,更多海归愿意“落地有根”,在区域城市展开职业布局。
图片:2024年海归优先岗位的行业分布TOP10
(智联招聘-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最新调研显示,大多数海归对自己的国际背景持积极态度,整体职业心态也日趋理性。数据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海归身份”在求职中是加分项,六成认为海外经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带来帮助,尤其体现在综合能力(25.2%)、业务水平(20.4%)、人际沟通(17.3%)等关键软实力上。
在薪资方面,虽然完全满意的人还不多,但2023年“高于预期”的反馈比例较上一年有所提升,四成海归认为自己的身份背景帮助他们拿到了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可以看出,留学生群体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愈加清晰,国内职场对国际化人才的认可度也在持续提升。不再盲目高估,也不再过度焦虑,“理性看待、稳步发展”成为当下海归就业的主流心态。
留学不是终点,就业才是价值兑现的关键一步
归根到底,留学不只是一次学术旅程,而是一次对人生主动权的重塑过程。它不意味着标准答案,而意味着更大的选择空间、更清晰的自我认知与更广阔的未来边界。
在全球格局持续演变的今天,如何科学规划、精准选校、合理选专业、理性看待回国路径,将成为决定“留学价值是否真正转化”的关键所在。
留学的时代风向已经改变,而真正的竞争,往往从语言能力这一关就已经开始。
无论是英国本科申请的UCAS系统、美国大学的语言豁免线,还是顶尖高校日益抬高的语言分数门槛,一份硬核的语言成绩,永远是留学申请中最具确定性的那一步。
在新航道,我们不仅帮助你备考雅思,更陪你为真正适合你的留学路径打好语言基础。
留学方向在变,准备语言的底层逻辑没变。
欢迎来新航道,开启属于你的留学起跑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