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气温忽高忽低,就像“过山车”一样。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朋友们来说,这个时候尤其要小心。多项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病趋势及病情轻重变化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寒冷、高温及气温骤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突然遭遇冷热变化,容易收缩、痉挛,引起血压波动,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平安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一、为什么夏秋之交如此危险
多项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季节交替期间,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在气温波动较大的时期。
气温升高,血管会扩张(就像水管变粗),导致血压突然下降。这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容易头晕、乏力,甚至影响心脏供血。同时,为了散热,身体会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如钾、钠)流失快,血液变黏稠,血流变慢,可能形成血栓,增加心梗风险。气温降低,血管更容易收缩,收缩的时候斑块容易脱落或破裂形成血栓,从而将血管堵塞,导致心肌梗死。季节变换昼夜温差大,血管忽缩忽张,血压像“坐过山车”,这容易引发心梗,尤其有基础病的朋友要警惕!
二、日常实用应对技巧:简单易行
1、早晚要保暖,尤其护好胸和脚
温差大时血管敏感,保暖是第一要务。早晚出门建议加一件薄外套或背心,特别要保护前胸、后背和颈部,避免凉风直吹。脚部离心脏较远,循环较差,更需注意保暖,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有助促进血液循环。
2、慢起床,忌突然活动
早晨醒来不要立刻起身,可以先在床上躺半分钟,再慢慢坐起,在床边坐半分钟,最后再站起来。这样做是为了给心血管系统一个适应过程,避免因体位突然变化引发头晕或心悸。
3、运动选对时间,不宜过早过晚
天气转凉后,建议避开清晨和夜晚较低温时段运动。推荐在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过程中如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不适,应立即休息,必要时就医。
4、清淡饮食,主动饮水
天凉了人们容易倾向于吃高热量食物,但术后朋友仍应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推荐鱼类、禽肉等优质蛋白。每餐七分饱,别让胃胀加重心脏负担。
秋季干燥,要注意主动饮水,不要等到渴了再喝,避免血液黏稠。喝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小半杯),别猛灌,免得心脏受不了。
5、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自行调整
冠心病术后用药是维持血管畅通、预防再狭窄的关键。请务必按时按量服药,切勿因自觉良好而擅自减药或停药。若需调整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6、日常自行定时检测
每日定时测量血压,早晚各一次。记录血压变化,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如发现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三、学会识别异常信号,这些情况马上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提高警惕并及时就医:
● 胸闷、胸痛发作频率增加,超过15分钟,休息也不缓解(可能是心梗前兆);
● 腿肿、轻微活动就气喘、乏力;
● 心慌、心跳过快(>120次/分)或过慢,伴呼吸困难、头晕、眼前发黑;
● 高热无汗、意识模糊(小心热射病!)。
总结一下:夏秋交替,心脏健康靠“三防”——防高温、防温差、防大意!科学补水、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定时复查,就能大大降低风险。一定记住:身体信号别忽略,及时就医保平安。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健康过秋天!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