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只是在海边踩了条死鱼,没想到孩子直接进了ICU!”近日,一名6岁男孩在海边光脚玩耍时,因踩到死鱼感染创伤弧菌,出现高烧、水肿等症状,引发公众对这一“海鲜刺客”的关注。
从接触到休克仅1天,这种“海洋细菌”千万别忽视
创伤弧菌究竟是什么?为何杀伤力如此之强?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防范?南京市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浩介绍,创伤弧菌是一种海洋嗜盐性弧菌,主要存活于高盐分的海洋环境中,可通过伤口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侵入人体,若未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去年我们就接诊过一位近60岁,来自如皋的女士,她家里开饭店,日常需要处理海鲜。”陈浩回忆,这位患者的感染过程十分隐蔽。事发当天上午,她像往常一样杀鱼,当时并未察觉手上有小伤口,更没意识到危险已悄然降临。次日,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烧,家人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直到症状持续加重,才将她送往当地医院。由于患者20天前曾被动物咬伤,且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史,当地医院初步怀疑是心脏瓣膜病引发的感染。然而,进一步检查后,心脏瓣膜感染的可能性被排除。
陈浩说,患者中午11点左右抵达南京二院急诊时,已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高压仅80多毫米汞柱,手部明显红肿,且肿胀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持续向上蔓延。“我当时追问她近期是否接触过海产品,她才想起前一天上午杀过鱼。”凭借多年临床经验,陈浩判断患者大概率是创伤弧菌感染,立即安排清创治疗并启动抗感染方案。幸运的是,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患者的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血压也逐渐回升,手部肿胀得到控制。后续细菌培养结果证实为创伤弧菌感染,经过持续治疗,患者的手最终得以保住,未出现截肢情况。“从杀鱼时接触细菌,到次日出现高烧,再到几小时内肿胀蔓延至肘关节,可见这个创伤弧菌侵袭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当时没能及时明确病因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陈浩说。
处理海鲜被鱼刺划伤,竟致两指坏死截肢
然而,相较于去年这位幸运的患者,陈浩四年前接诊的另一位患者,结局却比较遗憾。“那位患者是做海产品生意的,日常需要频繁接触各类海鲜。”陈浩介绍,当时患者在处理海鲜时,不小心被鱼刺划伤手指,起初并未在意,仅简单处理了伤口。然而,伤口很快出现严重肿胀,患者还伴随高烧症状,血压也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出现休克早期表现。他先在当地医院就诊,但医生未能明确感染原因,治疗效果不佳,随后转诊至南京市第二医院。
“患者到院时,手部肿胀已非常严重,且伴有感染性休克倾向。”陈浩立即对患者进行清创和抗感染治疗,并将其转入ICU密切监测。次日,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团队随即调整治疗方案,选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
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感染初期未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细菌已沿着筋膜快速蔓延,患者手部的环指和小指出现坏死。为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最终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切除坏死的两指。
“创伤弧菌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会局限在伤口局部,而是会沿着筋膜快速扩散,短时间内侵犯周边组织。”陈浩解释,这也是为何该患者仅被鱼刺划伤一根手指,却最终导致两根手指坏死的原因。
创伤弧菌防范看这3点!高危人群尤其注意
陈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伤口接触受污染的海水或海产品,二是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海产品(尤其是贝类)。无论哪种途径,一旦出现以下信号,都须立即就医:
局部症状:接触海产品后,伤口出现红肿、发热、疼痛,且肿胀快速蔓延,或出现水疱、瘀斑;
全身症状:伴随高烧、寒战、呕吐、腹泻,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感染性休克表现。
“创伤弧菌的潜伏期通常为1至7天,但体质较弱或伤口较深的人,可能1至3天内就会发病。”陈浩提醒,有慢性肝病、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有皮肤伤口(即使是微小伤口)的人属于高危群体,需格外注意。
在日常防范方面,陈浩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处理海鲜时务必戴手套,避免伤口直接接触;二是海鲜需彻底煮熟后食用,尤其是贝类,避免生吃;三是在海边游玩时,若皮肤有破损,尽量不要光脚接触海水或沙滩上的海产品。“一旦怀疑感染,黄金救治期是‘发现即处理’,拖延时间越长,感染扩散和截肢、死亡的风险就越高。”陈浩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