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 12 月,护国战争爆发,全国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这场闹剧草草收场;同年 6 月 6 日,57 岁的袁世凯因尿毒症去世,这位充满争议的 “窃国大盗”,最终在骂声中落幕。
临终前,袁世凯召来长子袁克定,留下预言:“只有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能拯救中国。” 可历史证明,这三人终究没能担起 “救世” 重任。他们为何被袁世凯看重?最终又走向了怎样的结局?
![]()
一、“黎黄陂” 黎元洪:坚守共和底线,却难抵时局裹挟
黎元洪,字宋卿,人称 “黎黄陂”。晚清时,他未循传统科举入仕之路,1883 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新式海军教育,是较早接触近代军事理念的将领。
1901 年清末新政期间,黎元洪负责军事相关事务,因能力突出崭露头角。此后十五年,他深耕湖北新军改革,从官兵素质、军事教育到练兵场地,都做得有声有色,让湖北军事改革成为全国典范,他也成了清军里广受爱戴的高级将领。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急需推选领导建立政权。当时任武昌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的黎元洪,不仅声望高,还曾暗中保护革命党人,被视为 “思想开明”。不过,他起初对任职十分抗拒,甚至躲到参谋官家中,直言 “想一死了之”。直到革命形势明朗,他才接受 “黎都督” 身份。
而他的出任,意外稳定了局面:此前革命党 “群龙无首”,有人失望退缩;黎元洪任职后,武昌城内布告贴满,百姓欢声雷动,连外籍人士都震惊,清军残敌更是吓得潜逃。
黎元洪与袁世凯虽同属军界核心,但他始终坚守共和底线。1912 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图谋复辟,黎元洪多次反对:“革命是为推翻专制、建共和,你称帝对得起武昌死难烈士吗?” 他还以辞职表态度。1915 年袁世凯称帝,封黎元洪为 “武义亲王”,他强硬拒绝,公开声明:“武昌起义牺牲无数人才换来共和,我若受封,无颜对先烈、对国民,愿做普通百姓了此余生。”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接任大总统。但此后七年,他在段祺瑞、徐世昌等势力间周旋,几进几出政界,最后一次任大总统时还遭曹锟等人侮辱。1928 年 6 月 3 日,黎元洪在天津因脑溢血去世,享年 64 岁。
![]()
二、“文治总统” 徐世昌:八面玲珑的投机者,终成时局过客
徐世昌,号菊人,后人称 “文治总统”。1879 年,24 岁的他在淮宁县做文书,一边备考科举,一边补贴家用,也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 21 岁的袁世凯。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袁世凯还赠银百两,资助徐世昌兄弟赴考。
1886 年,徐世昌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却因不被老师李鸿藻重用,坐了九年 “冷板凳”。但他没闲着:一边广结人脉,与李鸿章、张之洞、张謇等名流保持联系;一边苦读时政,积累学识,还练就了沉稳圆滑的性格。
1897 年,徐世昌的仕途迎来转折。他向李鸿藻引荐袁世凯,助其获得督练新军的实权;袁世凯则立即奏请徐世昌任自己的秘书兼参谋长,两人从此成了彼此的 “左膀右臂”。在军中,徐世昌被尊为 “军师”,后来的段祺瑞、曹锟等北洋将领,多出自他门下。
戊戌变法时,徐世昌奉袁世凯之命接触维新派,见他们意志不坚,便建议袁世凯:“皇帝根基浅,慈禧掌权久、心腹多,助帝必祸,附后才能得功名。” 这番话坚定了袁世凯告密的决心,两人踩着维新志士的鲜血,获得了慈禧的信任,徐世昌也从此平步青云,宣统末年已官至军机大臣。
1906 年,徐世昌赴东三省督政,三年间推行新政,让满目疮痍的东北焕新,“徐世昌新政” 成为全国现代化的先河。1911 年武昌起义后,他先辞官隐退博 “忠孝” 美名,又应袁世凯之约,两年后复出任国务卿。见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可劝,他再以病辞职,坐观局势。
袁世凯死后,徐世昌没急着争权,反而在冯国璋、段祺瑞之间当 “和事佬”,最终坐享其成,当上总统。可好景不长,1922 年直奉大战后,获胜的曹锟、吴佩孚逼他下野,徐世昌结束了四十多年的从政生涯。1939 年,他在天津病逝,死后墓碑只刻 “水竹邨人之墓”。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曾评价他:“利国无能但利身,虚名开济两朝臣”,道尽他投机一生的本质。
![]()
三、“北洋之虎” 段祺瑞:三造共和,却难脱军阀底色
段祺瑞是北洋军的核心将领,人称 “北洋之虎”。1885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1887 年 “最优等” 毕业,次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赴德国留学,青年时便是顶尖的军事人才。
1895 年,段祺瑞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凯;1901 年,袁世凯将义女嫁给他,他正式成为袁世凯派系的核心。他一生最受认可的,是 “三造共和” 的功绩:
一造共和:1911 年武昌起义后,段祺瑞奉命讨逆,却暗中与革命军谈判。1912 年初,他联合 40 余万北方将士发电报,要求清廷 “立定共和政体”;几日后再发报,痛斥皇族 “败坏大局”,直言若清廷不答应,就 “带全队入京剖陈利害”,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二造共和:1915 年袁世凯复辟,作为袁世凯最亲信的人,段祺瑞虽没公开反对,却以 “称病辞职” 表不支持,间接瓦解了袁世凯的内部势力。
三造共和:1917 年,“辫帅” 张勋率辫子军入京,企图拥立溥仪复辟。段祺瑞立即发表檄文,率军攻入北京,赶走张勋,恢复共和。
1924 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出山任临时总统;1926 年,他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1936 年,段祺瑞因胃病去世。
四、为何三人难成 “救世者”?
袁世凯看重三人,并非无因:黎元洪名正言顺(曾任副总统)、坚守共和;徐世昌人脉广、懂政治;段祺瑞握兵权、有军事才能,且都与自己渊源深厚。
但他们终究没能拯救中国:黎元洪虽有底线,却性格软弱、无实权,失意时被各方抛弃;段祺瑞虽 “三造共和”,却沦为帝国主义傀儡,还制造了 “三一八” 惨案,背离了人民;徐世昌精通权术,却只知投机避祸,凡事 “先私后公”。
三人虽都曾站在民国权力顶峰,却都是军阀官僚的代表,既没能力打破当时的乱局,也没真正为百姓谋福祉。袁世凯的 “救世” 预言,终究成了一场泡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