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积电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战略的成功,张忠谋也是世界公认的战略大师;台积电是如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本文从张忠谋对“世界级企业”理解入手,分析了其主要战略历程,并创造性提出了“纵向战略分析方法”。
【正文】
01 战略是台积电成功的秘密
在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TSMC)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没有之一。
2024年,台积电又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市值突破 1 万亿美元的亚洲科技公司,不但提振了亚洲企业的声望、也震动了全球企业界。
《福布斯》曾评论说台积电“帮助推动了美国的人工智能革命”[1]
它指的是:台积电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专业从事芯片制造的企业,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分工,使一大批像英伟达这样专门从事芯片设计的企业得以产生——行业分工促进了世界半导体行业发展、从而推动了AI革命。
![]()
《时代》杂志评价则更加一针见血:“台积电绝对至关重要”,他们“控制着半导体生态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在前沿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2]
![]()
而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硕士、斯坦福大学的电气工程博士,张忠谋更是被母校誉为麻省理工“非凡的例子”[3]、“斯坦福工程英雄”[4]。
张忠谋更是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如:
- 曾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上最有贡献人士之一;
- 199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佳经理人之一;
- 200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及CNN评为全球最佳的二十五位CEO之一 ;
- 2007年,获全球华人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
- 2011年,获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颁发的“IEEE”荣誉奖章(相当于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那么,张忠谋、台积电是如何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呢?
在以前的《世界著名企业案例》研究中,我们曾借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演绎: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
这也就是说:一般来说,成功企业在企业管理各个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而失败企业,则是往往由于“致命短板”而陨灭——但是这样的“短板”却是各家企业都不尽相同的。
所以,应该说台积电在企业管理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如先进的商业模式、符合制造业特质的文化与组织管理,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等等。
但另一方面,库道咨询在案例研究中也发现:
虽然成功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没有“明显短板”,但又各有其不同的“突出长板”,或称“独特优势”——如“谷歌式创新”、“微软的变革”——这一“独特优势”是帮助企业走向成功、持续辉煌的灵魂。
而在台积电,这一“灵魂”就是战略能力——研究台积电成长史,你会发现它各方面成功的背后贯穿的都是“战略”——制定正确的战略、把战略落实到组织建设的各方面,并高质量地执行战略。
事实上,在国际上,对张忠谋是“战略大师”、富有“战略思维”等类的肯定与褒扬,也是一致的和公认的。
不过,查阅过去十几年国际管理文献,却少有对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战略思想做深入、系统解读——这是因为它是美股巨头中唯一“亚洲企业”的缘故吗?
因此,我们的台积电案例研究重心,就是它的战略。
02 以“世界级企业”为战略目标
在台积电,从一开始它的愿景、使命就是成为“世界级企业”。
这是张忠谋台积电战略的起点、目标和终极指向。
在张忠谋看来:经营一个公司的三大基石为愿景、价值和策略,有了愿景和价值再加上策略,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人,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尤其是,要“拥有很高的愿景才能成功”[5]。
那么,什么是“世界级企业”呢?
在张忠谋看来:
“世界级企业”的影响力是要世界性的,而不能只是地区性的,反过来说,即使企业的营业额很大,但如果影响力仅局限于一国、一区域之内,也不能算是世界级企业。
再如,“世界级企业”要有较高水平的业绩,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成长率,以及获得国际同业的肯定、声誉等。
上面这些都是“硬标准”。
此外,张忠谋还重点谈及了世界级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如“经营观念必须无国界之分”、“企业文化要有包容性”、“创新以及‘开放式管理’”,等等。[6]
以上,就是张忠谋心目中的“世界级企业”内涵。
其实,张忠谋所创建的台积电,它的目标不仅是要做“世界级企业”、而且要做“世界同行业的第一”。
早在1997年,张忠谋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第一,不是之一”。
而针对“要成为第一,你的花费必须是你的下一个竞争对手的三倍”的质疑,张忠谋的回答是:“也许是要三倍,但我确实想花足够多的钱,让我们成为第一”,并且他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准备。[7]
这就是张忠谋的雄心壮志、和他的耐心。
03 迈向世界级企业的战略之路
台积电创立于1987年,迄今已38年。
对台积电的发展历程,在《自传》中,张忠谋把1987-1990年创立阶段称作“筚路蓝缕”,接下来的90年代则称为“咆哮年代”(快速成长)、又把90年代至2010年代以前称作由“咆哮”至“绚烂”[8](顶峰)——因为张忠谋2018年自台积电第二次退休,所以对后期台积电没有划分。
先要说,张忠谋这样的划分自有其道理,作为经营者,他或主要是从企业增长率、成长性、成就等综合考量来划分的,也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若专门研究台积电战略史,这样的划分就稍显笼统、也不容易找出台积电战略变化的内在逻辑。
反之,如果用芯片制造业中通用的“技术标准”(“技术节点”)划分,台积电的战略脉络就更加清晰了:
在1987-1990年,创立阶段的台积电,技术水平是很落后的,在3-1微米以内,那时张忠谋考虑的主要“生存”问题——如何发挥台湾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良率”优势以获得订单,而这又要发挥他自己的国际人脉等优势,因而在这一阶段是“发挥既有优势阶段”——重心反而不在技术研发和追赶上。
自1990开始、一直到1999年,在世界上第一个突破0.18微米低功耗制程技术,台积电算是追平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因此这一时期是“逆转劣势阶段”。
1999年以后,台积电进入技术领先阶段,重心开始转向抢抓“机遇”,标志又是抓住了智能手机、AI发展大潮。在这一阶段,它的策略(如订价策略)又与之前有显著的不同,可称为“机遇阶段”。
按台积电规划,将在2030年达到1纳米,摩尔定律接近极限,以后台积电如何转型、继续辉煌?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台积电行将步入“威胁阶段”。
事实上,在企业经营中“巅峰就意味着危机、威胁”,这也似乎成了规律。
![]()
如此划分,我们才更容易看出在不同阶段、台积电战略的变化,看出“张忠谋的高明”——这也才是更多企业应该借鉴的“台积电战略模式”!
反过来,如果像通常习惯一样——如果把台积电做过的“正确的事”都平铺地罗列在一起,企业则很难针对性地借鉴,对读者也不友好的——因为没有企业一开始就能预见未来,都去做“正确的事”。
当然,如此一来,读者也会发现,这一思考中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阶段划分,是借鉴了管理史上最为著名的SWOT管理模型——其大致含义是,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从这4个方面去分析处境,综合分析结果,然后制定出战略。
![]()
但是,与SOWT模型同步的“横向分析”不同,这里的分析是采取“纵向分析”方法,即台积电从 “优势”、“劣势”、“机遇”走向“威胁”的过程。
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方法,在中外企业战略研究史中,应该也算是一个创举。
以下注释略。
声明:本报告为库道咨询案例组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