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军事史诗,既有沙场点兵的辉煌,也有功成身退的睿智。一部《孙子兵法》,令他跨越千年仍被尊为“兵圣”。
孙子的军事天赋,早在少年时期便已显露端倪。出身齐国军事世家孙氏(原田氏),他自幼耳濡目染兵法谋略。其祖父田书因战功卓著被赐姓“孙”,封地乐安。家中珍藏的兵书、长辈的实战经验,都成为他最好的启蒙教材。
然而齐国内部政斗愈演愈烈。面对田氏、鲍氏、国氏等大族间无休止的倾轧,年轻的孙子清醒地意识到:留在齐国,要么沦为权力斗争的棋子,要么成为牺牲品。恰在此时,南方吴国传来消息——吴王寿梦广纳贤才,意图崛起。孙子毅然辞别故土,南下吴国,开启新征程。
初到吴国,孙子并未急于求官,而是隐居于姑苏城外的穹窿山中。他白日观察地形,推演阵法;夜晚挑灯疾书,将多年的军事思考凝练成书。在这段沉寂的岁月里,他结识了同样怀才不遇的伍子胥。两位天才一见如故,经常畅谈天下大势,切磋军事谋略。
转机出现在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后,求贤若渴。经伍子胥七次举荐,阖闾终于同意面试这位神秘的齐国人。为测试孙子的治军才能,吴王故意出难题:命他训练后宫嫔妃。
孙子面无难色,将180名宫女分为二队,以吴王宠妃任队长。初次操练,宫女们嬉笑不止。孙子重申军纪后,再次鸣鼓施令,嫔妃依旧嬉闹。此刻,孙子面色一凛:“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竟下令处斩两位宠妃。
吴王大惊失色,急忙求情。孙子正色道:“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坚持依军法行事。此后演练,宫女们无不凛然听令,阵形严整。吴王虽痛失爱妃,却见识了孙子的治军才能,当即拜为大将。
孙子掌军后,立即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针对强敌楚国,他提出“疲楚误楚”之策: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袭扰楚境,使楚军疲于奔命。经过六年消耗,楚军士气日渐低迷。
公元前506年,孙子抓住战机,亲率吴军主力迂回千里,从楚国防守薄弱的东北方向发起突袭。在决定性的柏举之战中,他以“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术大破楚军,连续五战五捷,仅用十余日便攻占楚国郢都。此役创造了春秋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让吴国一跃成为南方霸主。
此后,孙子又辅佐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使吴国达到鼎盛。然而盛极之下,危机暗藏。夫差日渐骄奢,不听劝谏,竟赐死功臣伍子胥。孙子目睹此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在吴国霸业巅峰之际,毅然挂印归隐。
据传孙子晚年重返齐国,专心修订《孙子兵法》。他从辉煌归于平淡,以归隐保全智慧与生命,恰如其在《孙子兵法》中所言:“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种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人生智慧,或许比他取得的军事成就更值得后人深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