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心理学。
她说自己是高敏感人群,觉得共情是一件非常令人疲惫的事情,所以不适合做咨询师。
我想了想,觉得她的逻辑似乎有点混乱:
高敏感 ≠ 高共情;共情 ≠ 共振;高敏 ≠ 不适合做咨询师。
所以我想试着给她解释这些概念,想帮她看到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没想到,她突然说:我们没必要在这个上面争论。
当时我愣了一下,感觉我们好像不在同一频道,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我看来,我只是在澄清;在她看来,我在对抗。
原本挺顺畅的聊天氛围,也突然变得缓慢崎岖。过后,我同另一个朋友聊起这件事情,发现我们有相似的经历:在某些时候,会忍不住想要去澄清那些被误解的心理学概念,从而让对话走向了权力的争夺之路。
我脑海也突然闪过中学时发生过类似对话经历,我不禁开始想:难道是我太较真了吗?还是我在对话中常处于“失控的地位”?于是我也开始反思人际中的对话:
为什么原本的交流会突然变得紧张?
为什么在关系里,我们会下意识地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渴望“被看见”
如果要解释这种现象,第一步是回到一个非常底层的心理需求:被看见、被理解。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提出自体客体的概念:我们需要从重要他人哪里获得镜映来维持自尊感。
而如果一个人早年的镜映不足,他在成年后的关系中会更加需要对方看到我、理解我的感受。一旦别人不接纳,心理上就容易感到被否定,防御就会立刻启动。
换句话说,人类需要通过镜映来维持自我感受。
镜映的意思是:当我表达自己时,有人看见我、听见我、接纳我,这让我感到安全。
当我们感到被看见 → 大脑的安全回路被激活,关系会更放松。
当我们感到被否定或被忽略 → 大脑会把它当作一种威胁,触发防御。
这也就意味着:观点被挑战 ≈ 自我被否定。
所以,即使我们只是想解释概念或者分享知识,但如果对方感受到的是“你不认同我”,她的防御系统就会立刻上线。
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人类的大脑天生如此。
这让我想到了,如果有人在说“你不懂我”、“你在和我争论”,也许是在表达更加底层的心声:我希望你能理解我。
这其实和伴侣关系的核心需求一样:我希望你能懂我,而不是和我讲道理。
创伤让防御更敏感
但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在关系中爆发防御呢?
这里和依恋模式与早期经验有关。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得不到稳定的回应,比如说出感受却被忽略,分享想法却被否定,情绪也常常被贴上敏感、夸张等标签,我们的大脑会形成一种内在模型:
别人不会理解我。
如果我不坚持自己,我就会被淹没。
成年后,这些模式会潜藏在互动里。当别人和我们意见不一致时,防御会更快被激活。并出现一些过度防御。表现可能有几种:
1.过度解释:不停证明自己是对的
2.过度反驳:立刻否定对方
3.情绪撤退:直接沉默或断联
4.投射性认同:把自己的焦虑丢给对方,让对方“替我紧张”
在那天的对话里,我和朋友可能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触发:
•她可能有一些“不适合做咨询师”的担忧,希望维持“高敏=不适合”的逻辑来保护自己。
•我可能因为“心理学的专业认同”,更希望澄清概念,证明自己是对的。
于是,表面上是谁的解释更正确,但底层其实是:我需要被理解、被认可。
这也是权利争夺会如此高频地出现在关系里的原因,太想被看见,结果谁也没看见谁。
大脑的自动防御:一场神经层面的“误会”
除了心理层面的需求,其实还有一个更深的科学原因:大脑天生会捍卫自我一致性。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我们的信念被挑战时,大脑会启动两个系统:
1.社会地位系统(Social Hierarchy System)
大脑会自动监测我们在关系中的“解释权”。
解释权被挑战 = 地位被威胁 = 激活杏仁核 → 防御上线。
这是一种进化本能:在原始社会,地位影响资源和安全。
2.立场防御系统(Kaplan et al., 2016)
当有人提出不同观点,大脑的岛叶和杏仁核会立刻活跃。
这和身体感受到威胁时是同一回路。
于是我们本能地会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先去理解对方。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理性争论,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自动保护中被卷走。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频繁陷入权力的争夺,起差别作用的主要和两个因素相关:自我感的稳定性和情绪调节能力。
如果一个人有更稳定的自我认同,被不同意见挑战时不会觉得自我被否定,更容易保持好奇,则不会轻易陷入权力的争夺中;另外高情绪调节力的人,可以分辨出别人不认可并不意味着我不被接纳,大脑的防御系统就会轻易一些。
所以那些经常陷入激烈争执的人,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有更高的被理解的需求、未被整合的依恋创伤。这也意味着他们更需要安全感。
如何走出无谓的争夺
知道了这些底层机制,我们就有机会在关系中更轻盈。
以下是几个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我为自己设定练习的策略,可以分享给大家:
(1)先确认对话目标
有时,我们以为在“讨论”,对方以为在“分享”。不在同一频道,冲突就很容易发生。
可以在对话中问一句:你想让我一起分析,还是只是想被听见?
这句话能避免很多误会。
(2)不在非邀请场合科普
如果对方只是表达感受,不一定想听理论。
可以这样说:我有一个不同的理解,如果你想听,我可以分享。
如果她没回应,就先收住自己。
(3)把“求真需求”放在对的场域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处在心理咨询师初期,就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局限于流行心理学,这个时候我们想讨论的深度往往和对方的兴趣不匹配。
在这种情况下,把求真需求放到更合适的地方,比如:心理学读书会、专业讨论群,或者像我一样写科普文章
这样既保护了关系,又满足了自己。
(4)允许差异并共存
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允许不同视角并存。
当我们接受不同不等于否定,解释权的争夺会慢慢松动。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人际关系中的很多争执,并不是因为谁对谁错,而是因为我们都渴望被理解。
有时候,我们以为在讨论概念,其实在守护自己;
有时候,我们以为对方在攻击我们,其实他只是在保护自己。
我想,如果我们能看见这一点,就能在关系里更自由、更轻松地呼吸。
参考文献
Kohut, H. (1977).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Kaplan, J. T., et al. (2016). Neural correlates of maintaining one’s political beliefs in the face of counterevidence. Scientific Reports.
Lieberman, M. D. (2013). Social: 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
Zink, C. F., et al. (2008). Human striatal responses to social hierarchy. Neuro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